上海自贸区对外投资爆发式增长


 

  与以往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不同,上海自贸试验区还承担着帮助中国资本“走出去”的任务。两年来的试验证明,上海自贸试验区已成为中国企业“出海”投资的坚强桥头堡。

  来自浦东新区商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两年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备案境外投资企业607家,中方投资总额达到184.39亿美元。特别是今年以来,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热度急剧升温,呈爆发式增长。1-9月,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累计备案项目数385个,中方累计投资总额135.55亿美元,占新区总量的98%,全市总量的41%。

  而在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前,截至2013年底,新区境外投资的累计项目数572个,中方投资总额累计55.56亿美元,约占全市总量的10%。自贸试验区成立后,仅2014年一年,新区境外投资的中方投资总额达到56.21亿美元,超过了截至2013年底的历史累计总额。

  在项目总数和金额激增的同时,自贸试验区对外投资还呈现出多种类型。第一类是私募股权类跨境投资。企业通过自贸试验区实现资金“出海”,对境外企业进行股权收购,或者帮助中概股从海外回归。例如弘毅投资公司就是借助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投资平台,向外投资1.86亿元人民币(等额3000万美元),联合苏宁电器共同收购PPTV,完成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私募股权基金对外投资第一单。

  自贸试验区对外投资的第二种类型是生产贸易型跨境投资。企业通过在国外进行创建型的“绿地投资”,利用当地低成本的资源和劳动力建厂并进行生产,带动国内相关机械设备出口。这一类型的典型企业有上海新源启能风力技术有限公司。

  自贸试验区对外投资的第三种类型是高科技类跨境投资。企业通过并购境外高科技企业或联合设立新企业,取得境外的先进技术和知识产权,反过来提升壮大企业国内实体。

  分析对外投资激增的原因,新区商务委认为,简化流程的“备案制”和FT账户(自由贸易账户)等金融创新是关键。

  自贸试验区成立后,率先实行了境外投资备案制,由自贸试验区管委会进行“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在3个工作日内,就能拿到境外投资项目或境外投资开办企业的证书。今年4月扩区后,在原外高桥受理点的基础上,增设了市民中心境外投资受理窗口,并将备案范围覆盖至整个浦东新区,成为全市首个自行备案境外投资企业的试点区域。境外投资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备案的基础上实行事中、事后监管。这些措施提高了新区企业境外投资的便利化程度,促进了企业境外投资的积极性。

  金融创新也为资本流动提供便利。许多企业评价:“自贸试验区最好的就是人民币换成国际货币自由进出,企业可利用这一政策顺利收购。”在自贸试验区内,对外投资的企业可以很方便实现资本“出海”。通过内保外贷、跨境并购和项目贷款、跨境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人民币跨境使用等金融创新手段,自贸试验区为企业开展跨境投资、境内外资金进出、境内外融资、资金管理,带来便利的环境。

此外,自贸试验区的相关配套服务也发挥了作用。2014年9月2日,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服务平台上线,该平台集融资、保险、咨询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境外投资服务工作,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流程服务。今年9月,对外投资服务产业联盟依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投资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了境外投资服务体系。

#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