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的明代移民与村落文化发展(上)


明代的移民潮,也给乳山历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页。

元代末年,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引起农民起义连年不断,战火四起,久达十余年。两淮、山东、河北、河南各地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连连发生,人民生活悲惨到极点。境内同北方其他地区一样,居民死于战乱及流亡他乡者甚众。据调查统计,元末,境内村庄因战乱多数遭毁或因居民避乱远徙他乡而湮没,仅存100余村。

大乱甫定的明王朝为了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便从受战争破坏较小,且多年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的山西一带,特别是太原以南(今晋中、晋南、晋东南)汾河沿岸地沃水足、人烟稠密的广大地区,向北方移民。

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研究成果,其第一卷《大事年表》中列出了从洪武四年至永乐十四年胶东移民迁入迁出的10个年份和事件,指出明代前期,主要是洪武时期和永乐时期,迁入胶东的移民主要来源:一是山西移民,二是河北移民,三是来自云南、四川的军籍移民,其他也有来自扬州、长沙的部分军籍移民。并推算,“洪武年间胶东地区迁入移民共计18.5万,其中,山西的移民约占64%,有人口约11.8万;四川、云南的移民约占35%,有人口约6.5万。”

在这个移民大潮中,境内渐次迎来了大量外地移民,他们与境内土著居民一起,和睦相处,恢复和建立村庄,奠定了境内村庄的格局,使人口稀少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的改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时,为抗击倭寇,明廷在境内设置海阳守御千户所,其世世代代军户的落籍,以及其后代和数次移民的后代经过几百年的长期融合,形成了乳山境内居民的基本特征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

通过查阅移民史料和地方志书典籍,境内的村落多建于明代,而且大多由境外移民建立。据统计,全市601个行政村中,有404个是明代移民建村,占村庄总数的67%。其中洪武年间57个村,永乐年间48个村。明代以后建立的100多个村,则多由本地村庄(多是上述移民所建村庄)析出。从最早建村年代的秦末至今2000多年中,明代只占260年,可在明代设置的村庄竟在半数以上,这足以说明当时移民之众。

由于明代的大移民,境内人的视野大开,家庭结构和婚姻圈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智商显然与前大不相同,有力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盛行的“云南移民”说

北方很多省份流传着祖先是明代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说法,但是境内“大槐树移民”之说很弱,盛行的却是明代“云南移民”“小云南移民”说。经检索《乳山市志》村庄建置,自称来自“云南移民”建村的村庄52个,来自“小云南移民”建村的村庄14个,共计占村庄总数的11%。但是“云南”究竟指何地,这些居民也多是语焉不详,有人认为是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

然而,明代云南省移民的理由却难以找到,查典籍史书无有可靠记载。果有如此众多人口迁徙大事,官方史书不可能不记载。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人口也比中原少许多,人口密度也很低,从官方到民间都没有万里迢迢大规模迁徙至胶东的理由。

细查,境内这些自称来自云南的建村年代,恰巧与史书记载的明廷组织的大规模移民时期相吻合。在这来自云南移民建村的52个村庄中,有47个是明代建村。其中大都是洪武、永乐年间,占到30个,其余建村年代分别是正统、天顺、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几乎整个明代都有移民到境内建村。同时,境内自称来自山西省的移民立村的有8个,迁入落籍其他村庄的有50个,这样总共有110个村与明代官方移民有关系。显然,境内明代“云南移民说”就是明代政府组织的“官方移民”说。

民国《牟平县志》记云:“本县户籍,多称系明初自云南迁来,且有占山户、买山户、漏户之别,父老经常言之,而莫明其原委。”“西晋以来,燕曰(恒)山前,云曰(恒)山后,号称燕云十六州”。“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战国赵曰云中,秦汉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唐置云中郡兼置云中州,宋置云中府路,辽置云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俱在今晋察绥三省之交,则云中、云州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登莱迭遭金元之乱,居民死亡殆尽,用时移民来此,其先至者领地开垦,为占山户,后至者购熟地耕种,为买山户,其土著遗民幸免兵匪驱掠者为漏户,而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者,故别之为小云南,亦犹东府人侨居关外,概呼登莱为海南耳。说虽无据而近理。”

故所谓“云南”,并非指一个具体地名,而是一个地理区域,系“云中”“云州”之南地区,类似东北三省的胶东人称家乡为“海南”。明代“云南”移民,当指从云中或云州之南的广大地区,即今山西省中南部、河南省北部及河北省的南部地区迁来,并非由云南省迁来。调查得知,境内明代立村的还有31个村移民来自除山西省以外的其他省份,包括浙江、河南、河北、安徽、湖北、江苏等省,他们大多列到县名,有的还具体列到村名,如:“明永乐五年,单仲礼由安徽省凤阳城南大柳树迁此建村大单家。”安徽省凤阳城南“大柳树”之地名至今仍在。

明代有关胶东的10次官方移民,去向大多是定向的,到山东的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人烟稀少。这些明初移民后来又再迁移,逐渐就分布到包括胶东在内的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境内404个明代建村中除了59个自称云南、小云南外,其余都是从邻省、山东西部逐渐再东迁过来建村的。明代境内移民来自境外其他地区的自西向东有:兖州、历城、金乡、青州、平度、蓬莱、莱阳、黄县、栖霞、福山、牟平、烟台、文登、荣成等地,其中邻县较多。很显然,那些除洪武、永乐年间移民立村的是从西向东二次、三次乃至多次迁徙境内的,所以“滚动移民”“间接移民”的说法可能更接近于历史事实。这些村庄在境内也有析建新村、或者移民迁入他村落户的。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自然条件的变化,明代胶东半岛的移民又不断有新的迁徙,包括迁出,这是很正常的。例如,洪武二十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永乐五年、永乐十年,就有山东登州奉诏大量迁民户于山东东昌府、北京上林苑等地。

明清以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在全国各地流传甚广,它反映了明洪武、永乐时期大移民的史实,迎合了民众寻根祭祖的心愿,但其说有疑。最早的《洪洞县志》编纂于明万历年间,全书没有只字提到移民及大槐树。直到民国六年的《洪洞县志》才新增“大槐树”条:“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京、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因历年久远,槐树无存,寺亦毁于兵燹。”“传闻”二字耐人寻味,这些内容在移民活动大规模频繁发生的时候丝毫不见踪影,直到民国初年才见诸地方史乘,或是觉得不重要不值得记载,或是不过是耳闻之论,不能作为信史记载下来。

境内居民不说那棵大槐树,可能他们认为,泛称祖先来自“大槐树”不够严谨,何况其说疑点颇多。众多的移民不会来自一地,大槐树或只是个移民集合地点,不忘祖宗的移民后裔们是不愿意简单的承认其为祖籍的,他们希望尽量追溯到具体的县、村,不太清楚的只好广指“云中”“云州”之南一带的“云南”了。


                                                                                                              编辑: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