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烟台市委书记张术平:

  打造新时代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5月23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表示,“今天的民营企业生长在中国希望的田野上,但一开始面临的却是一片荒芜。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筚路蓝缕闯出一条路来,这个过程何其艰难。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作出今天的贡献,非常了不起。”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要求各级政府,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全国两会已经作出部署,今年首要任务就是落实“六保”,最重要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因此保企业,特别是保最广大民营企业至关重要。

  山东省烟台市截至2019年底,民营经济增加值超过6000亿元,贡献了全市7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80%以上的税收,提供了90%以上的就业岗位,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方面卓有成效,其成功经验就是突破了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各种政策单打独斗的局限性,探索形成了一套可以形成合力的新体系、新模式。因此,参加全国两会的本报记者特别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烟台市委书记张术平,请他介绍了山东省烟台市从政策、平台、环境、人才“四个维度”集约用力、系统打造、体系推进,创造性地探索出一套新时代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烟台市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对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六保”任务,特别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值得全国各地借鉴和学习。

  烟台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之一,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和山东自贸区“三个片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烟台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烟台市委书记张术平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2019年底,烟台市市场主体达到86.5万户,其中民营企业突破20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超过6000亿元,贡献了全市7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80%以上的税收,提供了90%以上的就业岗位,成为全市创业就业的关键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烟台市靠什么实现这样好的成绩?张术平从政策、平台、环境、人才“四个维度”,详细介绍了烟台市集约用力、系统打造、体系推进,突破了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各种政策措施单打独斗的局限性,探索形成了一套可以形成合力的新体系、新模式、新举措。

2020年4月5日,张术平(中)到山东春雪食品有限公司调研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难题。

  一、聚焦政策供给,构建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

  一方面,切实加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深入贯彻中央关于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民营经济综合服务保障机构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议事协调机制,成立了全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调度、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建立起制度化、常态化的政企沟通机制,出台了《加强各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非公企业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实施意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实施办法》,不同层面党政领导干部定期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座谈、听取意见建议,对企业家反映的情况通过《市委督查专报》印发督办,督导限期整改到位。明确规定吸收民营企业负责人和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参加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重点项目推进会议,重大经济政策出台要充分听取民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保障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

  另一方面,更加精准地为民营经济发展纾困解难。研究出台了《烟台市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聚焦财政资金扶持、货币政策引导、直接融资补贴、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民营企业“走出去”等10个方面,提出了38条务实措施。结合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减税降费、促进转型升级、破解融资难等7个方面推出30条举措,狠抓政策落实,强化监督检查,拿出真招实招帮助民营经济转型发展。并在山东率先出台了地方法规《烟台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从制度层面更好地界定社会各界的职责,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保障民营经济组织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维护民营经济组织合法权益。为积极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出台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同舟共济应对疫情支持企业渡难关稳发展的政策意见》,助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共克时艰、纾困发展。

  二、聚焦载体建设,搭建务实管用的平台集群。

  紧紧围绕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难题,高标准搭建了六大民营经济服务平台。

  一是搭建民营经济金融服务平台,重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信息孤岛问题。依托市金融服务中心,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对接活动,帮助民营企业贷款融资。

  二是搭建民营经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解决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合作不紧密问题。依托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烟台基地,健全市场化协同创新机制,组织开展“产学研用”对接活动,有效解决了企业技术需求。

  三是搭建民营经济法律服务平台,重点解决企业依法经营与规范治理等问题。依托市律师协会,在多家律师事务所成立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法律工作室,提供法律服务。

  四是搭建民营经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重点解决企业知识产权利用和保护问题。依托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立省内首家市场化运营的“科技+金融”服务联盟,通过“科贷保”模式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解决了企业抵押难的问题。

  五是搭建民营经济科学研究平台,重点解决民营经济信息研判和政策制定问题。与地方高校共建成立了全市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专项开展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前瞻性研究,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咨政依据。

  六是搭建民营经济网上服务平台,重点解决民营企业发展诉求。建立了“工商e联”服务平台,开设“问题e”、“办事e”、“政策e”、“留言e”四个板块,集中收集企业难题,即时推送相关部门办理,最快速度落地解决。

  三、聚焦营商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便捷服务。

  聚焦民营企业广泛关注的涉企审批、为民服务、城市管理、项目落地等领域,扎实推进流程再造,推行“一窗受理”、“一链办理”、“一网通办”,实现了“一次办好”全覆盖,城市信用监测指数列全国地级市第4位,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围绕市级38个部门260项行政许可事项,从申报材料、办理时限、收费标准等方面逐项梳理比对,实现市级行政许可事项最少化,全力压缩审批时限,推行多评合一、多证合一,实行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零跑腿”和“只跑一次”,办结时限缩短为2个工作日,实现营业执照 1个工作日内办结,投资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容缺审批并联办理”,市县乡三级“零跑腿”和“一次跑腿”事项占比均超过80%。

  针对民企反映的土地使用问题,创新推出“拿地即开工”项目推进机制,能够达到企业设立登记最快1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最快1小时、项目施工许可最快10个工作日。

  借助大数据手段,在全省率先完成数据归集工作,“烟台一手通”移动APP上线运行,民营企业98%的申请事项可实现网上办理,正在向100%的申请事项网上办理迈进。

  四、聚焦人才培养,打造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吸引和有效利用各类人才。

  一方面,高度重视人才引进。聚焦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速高精尖稀缺人才集聚。推出了《烟台市引进顶尖人才(团队)一事一议实施办法》《烟台市人才落户实施细则》《烟台市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园入学优惠办法》等人才政策,充分解除民营企业招才引智的后顾之忧,民营企业的人才吸引力明显提升。高水平承办全国首届“泛海扬帆大学生创业行动群英汇”,举办“全国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烟台)推介会”,开展“名企名校行”等活动,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鼓励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创业,全市每年接收高校毕业生4万人左右,60%以上高校毕业生在中小微企业就业。

  另一方面,注重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突出精准化、个性化培养导向,持续深化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施民营企业家“智慧提升工程”,大力开展“同心大讲堂”“智慧大讲堂”等品牌班次,为民营企业家教育培养搭建了良好平台。近年来,举办各类教育培训班75次、培训近7000人,召开政企对话会85次、参加人数超过2000人,民营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举措的实施,在全市形成了服务民营企业的良好环境,形成了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民营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尊重民营经济人士的良好氛围。(本报记者 梁隽妤 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