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农业民俗(五)
●祈禳活动
祈禳活动从远古到现代,一直没有停止过。人们为求雨、求福、求嗣、求寿等事做祈祷,为驱蝗、免灾、祛病、消瘟等事做祷告,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祈禳文化。20世纪50年代之前,乳山境内较有影响的祈禳活动是祈求降雨和禳免蝗灾这两项。
祈雨分直接祈求玉皇大帝和淘井求雨两种方式,后者又称淘雨,意思是提请井神速向天宫转报旱情。祈雨不是一家一户的事,往往要举全乡之力进行。仪式多是由德高望重的乡绅主持,遇到特大旱情时,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也参加并主持。
过去几乎山山都有玉皇庙,神大庙却不大,境内最大的玉皇庙也只有一间屋子的规模,内奉玉皇大帝的塑像;小的庙只是用石板立成神龛(带龛顶共用四块石板),内放粗雕简琢一米多高的玉帝石像一尊。玉皇庙多建在山阳接近极顶处,别看庙的规模不大,但受尊崇程度却极高。人们抬着猪头、羊脸、全鸡、大饽饽等供品(另有鸡蛋大小的小饽饽),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向玉皇庙进发。到达目的地后,虔诚地把供品摆放在庙前。主持人上香、献酒,助手在纸池(用石头围成焚纸池,防止引发山火)烧纸。如果请来和尚或道士,在他们颂经或作法期间焚香不得间断。其余的人磕头后长跪原地。主持人朗读祈文,多数情况没有稿子,只是朗声说“请皇天赐雨,解生灵危难”等语,众人在心中默默祈祷。仪式将结束时,助手们把小饽饽扔向人群。这是在营造下雨的意象,人们要踊跃“抢雨”,把雨抢过来才能解除当地的旱情。这种天上掉饽饽的场面越热闹,年景就会越丰收。旧时乳山境内的小乳山、玉皇山、嶞崮山、三佛山、诸往龙母山等为著名的祈雨之地。
淘雨仪式多是在离井不远的开阔地儿举行。用木头搭起约二三层楼高的塔形高台,台面摆供品、焚香、敬酒,台下烧纸。仪式的进行程序与玉皇庙祈雨相同。在众人争抢小饽饽的时候,事先选定的淘井人立即开始行动。筲(桶)起瓢落,直淘到井底淤泥杂物全部被清除、井底已冲刷干净为止。淘雨多是选择大村的水井,如果一村多井,选择吃水人多的那口井。20世纪50年代初,祈雨被视为迷信活动而受到禁止,举乡进行祈雨的情况消失了,但民间小规模祈雨活动仍在偷偷摸摸地进行。
另一项常见的祈禳活动是祭祀蚂蚱神。从前,农民对蝗灾普遍有种恐惧感,传言蝗群飞来时遮天蔽日,在很短时间内就能把所有的绿叶啃光。蝗灾是能导致农业绝产诸多灾害中最惨烈的一种。那时农药还没有发明出来,人们把希望寄托在祈求蚂蚱神停止打灾上。
旧时乳山境内的大部分村庄在离村较近的山坡上建有蚂蚱神庙(俗称蚂蚱庙),庙的规则较小,高不过丈,宽不过一间民房,石墙(少数为砖墙)瓦顶。对蚂蚱神的形象与来历,境内出现过两种情况:一是庙内有粗雕的蚂蚱神石像,模样是蚂蚱头,两根须弯向脸庞两侧,人的身子,一米多高。二是有庙无神像,这种庙只起个指定拜祭场所的作用。乳山部分村庄传说姜太公在封神的时候,其妻要求给封个神职,他被哀求烦了,就脱口说了一句:“你去当蚂蚱神吧。”妻子姓马,人称马夫人,所以姜太公联想到了蚂蚱。马夫人的形象在民间没有统一印象,信奉管理蚂蚱的神是马夫人的村庄,能给她建庙却确定不了其模样,所以出现了这种有庙无神像的意念祭祀方式。对蚂蚱神的祭祀是松散型的,除蚂蚱庙落成之日全村集体祭祀之外,其他年份,各家各户在播种农作物的前一天,带着供品、香和纸,到蚂蚱庙前祷告一番。人神同道,投其所好,蚂蚱神不吃荤腥之物,供品是水果和饽饽。没有蚂蚱庙的村庄,农民就在自家的地里支两片瓦,瓦的上沿相搭、下沿分开,形成三角形的小神龛,这就算是有了蚂蚱庙,在“小庙”前进行祭祀。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期间,境内的蚂蚱庙全部被拆光,此俗项彻底消失。
农民忌空手上山,上山带篓子和锄头,冰雹袭来篓子能护头,遇到蛇与兽锄头可护身;扬场忌木锨反用,即倒扣过来刮场面等。农俗洋洋洒洒,只选有代表性的事项记录,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习俗正在加快演化的进程。(辛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