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传统生活起居民俗之居住篇
旧时境内民居的建筑设计以实用为主,但又极其讲究风水,喜欢坐北朝南、背山面水而居。北山阻挡寒风,南面采光充分,近水洗刷方便。建筑布局讲究与周边地形相协调,追求小环境与大环境相适应,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人文理念。
●村落选址
村落选址,既要方便生活、生产,又要适合风水学的要求,村祖在立村之时都曾做过综合考量。选择立村的地址,风水先生称为择阳基。山区最喜枕山环水、藏风聚气,即后有高山做依靠,前远方有山与其遥遥相对(称朝山或堂案)。两者之间的平地,是立村的理想地点。村东有山似青龙,西面有山如白虎,河水环绕在村前,这就更好了。风水先生有套理论:“山地看脉,脉重于水;平山观水,水旺于脉;与堂案不对,则非理想之地。”在平原选村址相对简单,以村前有河、水向东流为好。有些有缺憾的地形,可以人工补缺增益。如开河引水,使水旺于脉。桥能改善风水,筑桥镇水,财禄常在。村庄虽然喜水,但源头与水口(俗称水头与水尾)应该建庙镇之(此类庙的规模不大)。源头即水的发源或来源之处,水口即水经过此区域而又拐弯流远了的地方。在源头建庙叫遮风,在水口建庙叫镇塞。都是为了返气回堂,使村庄充满生机。另外,树木对村庄尤其重要,树木代表地气之兴旺。龙穴所结、地气所钟,树木必然葱笼;没有树木为屏障,不足以聚生机;树木四季防风、夏可避暑,是村庄的保护伞。
●村名由来
乳山古属嵎夷,嵎夷与莱夷一样,都是东夷民族。东夷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嵎夷也称九夷,《后汉书•东夷传》中说夷有九种: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尔雅》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说法,其数字不是实指,是表示多寡的意思。九夷在东,是中国东部的老百姓,人口比狄等民族的人多。多数人认为莱夷在嵎夷之西,都是同族夷人,因居住地不同而叫法有别。夷人生活在淮河流域的,就叫淮夷。现考证,黄夷就是生活在黄县(现龙口市)一带的东夷人;乳山有岠嵎山等地名,也是于姓人氏最多的地方,这是否与古代嵎夷、于夷等名称有关,现不好断言。清光绪六年,海阳知县王敬勋对他的《岠嵎瀑布》一诗题序道:“邑东北五十里,山最高大,有院名岠嵎,山门题额曰古嵎夷地,岗岭四舍隐然如大环,西北有瀑布,高悬千尺,奔流直下,白练银淙,噹吰澎湃声应千山谷。”明确指出,岠嵎是古嵎夷地。
【方志链接】2008年版《山东省乳山市地名志》
从境内601个行政村命名情况看,村名由来大体可分为16种。其中以姓氏命名的139村,如崔家、肖家、邓家等;以姓氏、地形结合命名的49村,如战家夼、唐家沟、井乔家等;以姓氏、实物结合命名的13村,如辛家庙、桃村李家等;以姓氏、方位结合命名的54村,如东柳家、北勇家、西耿家等。以物命名的64村,如房屋、刺林等;以地形命名的92村,如清口涧、海疃、到根见等;以方位、地形结合命名的61村,如鲁济山后、上石硼、山东头等;以方位命名的52村,如东里村、西山、南庄等。以居民职业命名的15村。如打磨、炉上、锅上等;以军寨命名的14村,如乳山寨、海阳所;以户籍编制命名的10村,如二甲、三甲等;以名人官职命名的9村,如万户、司马庄、南汉村等;以建村时间命名的11村,如古初、盘古庄、新建村等;以吉祥之意命名的7村,如念头、光明等;以纪念地命名的3村,如峒岭;以发展速度命名的4村,如小疃。
●村容村貌
旧时村庄多随山就势地建设,街道多是弯弯曲曲的,雨天街道泥泞,草堆、泥堆、粪堆挤占道路,进村即可闻到牲口栏、猪圈的异味,风一起,尘土飞扬,草叶乱飘。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为改良村容村貌做过一些努力,但因一家一户个体经营所致,整合一个崭新布局难度很大。
20世纪70年代之后,各村多规划了新房区,按统一规格建房子,街道整齐划一,但受生活习惯影响,家家户户门前仍有“三大堆”(草堆、粪堆、泥堆)。长期以来,房前屋后乱搭乱建,大街小巷路面坑坑洼洼;另一特点是,临街房屋的外墙涂画着墙报、宣传栏、标语口号等,堪称时代烙印。21世纪之后,境内农村仍然可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大跃进、四清运动、备战备荒、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计划生育等各个历史阶段的墙报、墙画和标语口号。21世纪10年代开始,拆除平房盖楼房的村庄越来越多。农村也兴修整洁的水泥路面和漂亮的花坛草坪。
●民房形制
20世纪50年代前,乳山普通人家住草房。一种是全草房,整个房顶全用山草或海草苫盖;一种是“金镶玉”,用瓦做个二尺檐,房檐之上再用茅草苫盖。草房冬保暖、夏隔热,造价低廉。那时冬春两季吃鲜地瓜,家家有顶棚,户户贮地瓜,瓦房透风,冻了地瓜损失半年粮。地主庄园多是瓦房,但瓦下也铺有厚厚的山草,以求保暖。20世纪80年代后新建的全是瓦房,很多老房子也是在那个时候揭茅换瓦。乳山海草房就是在这个时代消失的,现只存为数不多的茅草房。
旧时境内民居建筑以实用为主。所谓实用,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物质方面,所建房屋要具备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二是精神方面,要满足人们避凶迎吉的心理需要。故旧时建房选址,喜欢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北山阻挡寒风,南面采光充分,近水洗刷方便。建筑布局讲究与周边地形相协调,追求小环境与大环境相适应,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理念。建房之处地形喜方方正正、或前窄后宽、或左长右短;地势要左高右低、或后高前低;反之,视为不吉。要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四周皆有照应。然而,大自然中往往没有那么多合适的地方供人们选择,旧时的普通百姓也无财力去购置自己中意的风水宝地,于是人们又往往采取对建筑布局的调整来弥补自然风水上的缺陷,以达到避凶趋吉之目的。俗语四六不成材,材与财谐音,房子要盖3间或5间,避免4间或6间。三间房的院子,一侧是厢房,一侧是猪圈和厕所;五间房多是四合院或不完全四合院。四合院:前后各5间,后排是正屋,前排是倒厅。倒厅临街,有一间是过道,街门安在过道里。东西各建三间厢房,西厢房与前排房之间是厕所,东厢房与前排房之间是进出院子的通道,东厢的南山墙做照壁。猪圈建在院子以外的其他地方。不完全四合院:一种是一侧有厢房,另一侧是猪圈;一种是两侧都有厢房,但没有倒厅,院墙代替倒厅。
后排房子叫正屋,正屋进门那间屋子叫明间,俗称正间地上。迈进门槛,东西两侧是锅灶,靠北墙支着石磨,水缸靠在一侧锅台之北,锅台上的壁子开个灯窝儿,油灯放在里面。明间有东西两个房门,两侧房间(东、西配间)都盘有土炕,土炕是锅灶烟火的通道,烟火又能给土炕加热,相互为用,一举两得。从前多是三世、四世同堂,东间为大,给老人居住,西间住晚辈。厢房是储存粮食、杂物的地方,孩子多的家庭,也有兼做卧室的。
●建房过程
旧时多数人家日子很清苦,但建房时对匠人的招待却很周到,好酒好菜,决不怠慢。原因一:那时干日工,如果匠人不满,延长工期东家多付工钱。原因二:怕得罪了匠人给使了眼药。方言所说的眼药,是指可招邪致灾的祟物。传说有一家对瓦匠招待得不好,有一天,掌尺的(瓦工头)饭后把一根筷子偷偷装入怀中,干活时悄悄地将其垒进了照壁里。迎门位置隐蔽着要饭棍,意在使这户人家穷。但始料不及,这户人家不但没有穷,反而日子越过越红火,并有读书人金榜题名。掌尺的临终也未弄明白怎么会是这种结果。原来在使眼药之前,掌尺的收了个新徒弟,徒弟问师傅怎么干活,掌尺的随口说:“好好带着眼神,我怎么干你就怎么干。”徒弟看到师傅揣筷子,也跟着揣;看到师傅往照壁里垒筷子,也跟着垒。就这样,照壁里放进了两根筷子。一根是要饭棍,两根则是旗杆。迎门竖起了旗杆,家业开始兴旺发达。
其实手艺人是以德为先,都想图人说个好,上述传说不过是劝人要善待匠人而已,并非真有其事。从前物资匮乏,东家弄桌好菜不容易,掌尺的不动筷的菜,伙计绝对不得动。东家一般每顿端上6~8个热菜,为了给东家节省,掌尺的只领着吃其中最便宜的那几个,剩下几个的没有动筷的菜,下顿饭又可以端上桌子来。整个建房期间,饭桌上气氛宽松的只有两次,一是上梁那天中午,二是结束时的那顿饭。这两顿饭,无需为东家节省,凡是上桌的饭菜,匠人都可尽情享用。
建房具体步骤:
看风水 风水学说,有一些迷信内容,也有一些科学道理。从前有套住宅风水口诀:“屋造金字平,富贵人丁亨。屋造八字样,孤贫多瘟恙。屋造火字形,痰火久闭经。屋作扇面形,痰痨必伶仃。梁小柱粗大,奴欺主母败。梁大柱细小,常被人压倒。下臂有横屋,多子旺六畜。下壁接小屋,买田积陈谷。叠栋无横厢,起跌多瘟皇。屋大不藏风,败散人丁空。远屋见有坑,孤寡少人丁。屋内一般平,富贵有声名。前高后屋低,损子并克妻。后高前屋低,老少多昏迷。中高前后低,夫妻眉不齐。中高左右低,口舌各东西。壁脚多崩破,财散受灾磨。”简而言之,建房风水有“三看”。
一是看房址风水。选址最起码的要求,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周皆有照应之义。吉宅地形或方方正正、或前窄后宽、或左长右短;地势要左高、右低、后高(有山岭为靠)、前低(低而开阔平坦)。反之,为不吉。然而,大自然中没有那么多合适的地方,人们可以用建筑布局加以调整。
二是看庭院风水。庭院虽小,却应营造出精气神,静处默守、自我包容、阻隔外扰,形成安身立命的局部循环。
三是看户型和装修风水。户型设计及摆设上,有灶口不冲门、镜子不照炕、人不处梁下等;装饰色彩按五行学说,如东(东属木)宜黄(黄属土),南(火)宜白(金),西(金)宜绿(木),北(水)用红(火)等,方位的五行属性要克制住颜色的五行属性。
打地基 房址定好后,选择吉日打地基。先请掌尺的用罗盘定向。坐北朝南的房子,要取子山午向,向口或偏东南或偏西南,避免正南正北。因寺庙是正南子午向,如果取了庙向,平常人家是住不好的。定向后,丈量地基(即房身)的长与宽,定桩,放线,按线开挖地基沟。垒地基时,放第一块石头之前,要放一串鞭炮。乳山的习惯,如果是春季建房,头年的秋末冬初就要把地基打好,让基础沉实,这很科学。打地基时,可以化解一些风水问题。比如,明年是鸡年,鸡年地支酉,酉的方位在西,说明太岁位于西方,太岁头上不得动土,明年绝对不能盖西厢,但今年把西厢的地基打好,应上了今年的好日,来年即可放心大胆地建设。过去建房,房的宽度、高度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房宽必须与左邻右舍保持一致,特别是接山房,更不得宽出或缩进。接山房的高度,也要与邻居一样。
●房体建筑
垒墙、安门、安窗 砌墙前先安门。掌尺人量好各房间的占位,测定好门的具体位置,铺设门心石(门槛下的石条),两边摆好门枕石。门枕石内侧凿槽以安门槛,向外部分雕刻福字或蝙蝠等吉祥图案。门枕石定好位置以后,安上门框。门框高6尺,宽3尺,上端贴“安门大吉”红横幅。用两根杆子交叉,把门框支正,然后开始垒墙。垒到房腰线时,开始安窗,放好窗台石,安上窗框,窗框上贴“安窗大吉”,把窗框支正,继续垒墙,垒到檐口时,在门框、窗框的上端安过木。头顶樗,脚踏榆,越过越富裕。过木多是用樗木做的,门槛多是用榆木做的。过木上也要贴安吉红横幅。70年代以后,因木材紧缺,过木改“过石”,即用石条代替了木头。
上梁 上梁上梁,全村来帮,这话一点不虚。这是给屋神安位之时,房主特别重视;是邻里乡亲借此增进友情之时,村里人也十分重视。所以,建房最热闹的是上梁。上梁要选好日子,用红头绳绑起一双新红筷子、穿起两串铜钱、用红布做衬托(儿子已结婚,筷子要用儿媳从娘家带来的、红布用儿媳当时用的红盖头),横拴在脊檩中间垂挂着,其上方脊檩上贴着用大红纸写的上梁大吉、某年某月某日吉建,这是给屋神安位。上梁要在阳气最旺时候进行,多是上午10点开始,中午12点前必须完成。上梁时墙上墙下的人各就各位,掌尺一声号令,点燃鞭炮齐鸣,提前系在梁上的升或元宝形的柳编篓子,也随着大梁升起来,把当梁固定好以后,把升或篓子里的红枣、花生、发糕、饽饽、糖果等倾倒下来,儿童、青年人纷纷上前争抢,争的越热闹,预示日子越红火。上好梁以后,搬出香烟、茶水、点心招待匠人及所有帮工的人。在大家休息的时候,房主要在新屋子的正间拜屋神,小桌上放几样食物、水果。仅为供品静祭,非香火燃祭(不焚香,不烧纸)。人们崇拜神灵,隆重的上梁仪式,目的就是娱神,请屋神事事保佑。
按常理,安梁时工匠们要唱上梁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已经式微,很少有唱的了。境内上梁歌,多是工匠根据场景现编词,对东家投其所好,唱些吉祥话、祝福语。如果工匠不擅长现编现唱,就唱祖辈相传的固定词语。
领:脚踏地基朝上望,此处真正好盖房。前面望着万寿山,后边靠着卧龙岗。
和:一上梯子开始唱,踏着梯子向上望。上梁本是香材木,下梁本是木材香。
领:一手拉起红缨绳,摇头摆尾赛青龙。青龙腰上挂彩绸,亲戚朋友来挂红。
和:今日上梁有周公,周公摘得紫微星。今日上梁万事顺,八仙过海显神通。
领:一对柳斗方又方,巧手木匠来安装。内盛饽饽和喜糖,亲戚朋友来品尝。
和:东家盖房真吉祥,亲朋好友来帮忙。邻里和睦财气旺,今后日子过得强。
【延伸阅读】郑华《上梁仪式》
上梁的前一天,东家的主妇就比往日更显得忙活了,要蒸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不点饽饽,比如,主妇和丈夫的年纪相加是70岁,就要蒸70个小饽饽。这种饽饽比杏子稍大些,形状分别做成圆形(寓意团圆)、橘子(平安)、长岁(长命百岁)、桃(过日子有一套)、石榴(多子多福)、葫芦(兴旺)、猪头(聚宝盆)。同时还要蒸10个一把抓大小的饽饽,这种饽饽也叫斗顶饽饽。小饽饽蒸好后,东家把小饽饽连同红枣、板栗糖果及一分钱或二分钱的钢镚儿,与铡成二寸长的谷草混合起来,分别装进两个用柳条编的鼓形柳条斗。然后把10个斗顶饽饽放在最上面,再用红纸包两份赏钱,每包里放33元钱,分别放在柳条斗最上面,这是送给在梁上的木匠和瓦匠的赏钱,希望工匠们用心上梁。最后在两个柳条斗上贴上大红喜帖,用红花包袱在斗脖子处扎紧,以备上梁所需。装饰好上梁的斗之后,东家还要蒸10个湿面为1斤重的大饽饽,再炒4个菜,准备2根红烛和1包香,用小桌子放在梁底下供财神,上梁仪式就开始了。只见木匠和瓦匠都爬上房顶,这时梁两端已挂着长长的鞭炮,众人齐心协力把梁用绳子往上拉,边拉边放鞭炮。鞭炮响过之后,木匠就用心地把大梁正正地安放好,把椽木一根根地拉上来钉在大梁上,再用两根红筷子夹住1块8寸的红布,红布底下各用红线钉镶1枚铜钱或钢镚儿坠着,然后用大钉将夹红布和钢镚儿的筷子钉在屋脊的中间,并贴上“上梁大吉”4个大字。椽木都钉好以后,东家在盛小饽饽的斗上各系一根长绳,再系一瓶老白干酒,然后把绳子头抛给梁上坐着的两名工匠。其中一个工匠在梁上唱道:“拉着东家的斗,过得年年有。”另一人则随声附和。斗和酒都被拉上房梁以后,工匠揭开包斗的包袱,把里面的红包装进腰包,再先在梁头上倒点酒,然后边喝边唱:“喝着东家的酒,祝福东家年年有。”另一个也随声附和。喝了几口酒,两名工匠又抱着各自的斗开始摇晃,并念念有词:“摇三摇,晃三晃,枣儿栗蓬(板栗)在浮上,现在开始扬。”随之,一把和着谷草的小饽饽和糖果从空中散落,顿时,满地都是撅着屁股争抢的人,到处都是欢笑声。
安房架子、拉笆子 房梁由梁木、八字木、梁挂子组成,房顶安脊檩、房坡安椽木(腰杆子),安装到位后,房架子就固定好了。上梁后,要先安腰杆子(檩子),根数按房屋宽窄而定,一般是7~9根檩子,最密有11檩的。固定好檩子,接着拉笆子。笆子有两种,一种是用粗秆芦苇编制厚厚的席状托垫,托起房草或瓦;也有用胡秫秸捆扎成柱形的笆子(每间房需用300左右斤胡秫秸),纵向地一根一根摆放上去。笆子放好后,用含草的泥浆抹平缝隙(为了保暖及固定草和瓦),抹好泥以后,工匠休息一会儿,待泥起干,叫晒笆子。再是覆盖房瓦或者苫盖房草,新房子的主体工程就算竣工了。过去,不能忘记的是,在房山墙上端,嵌入刻有“太公在此”的字牌,牌子所用的材质,多是石头或者是超大号的砖。
苫盖 如果盖的是茅草房,需要另请苫匠来苫房子;如果盖的是瓦房,建房的瓦匠顺便把瓦捋(安)上。瓦房相对简单,瓦匠一层层铺瓦,进度比苫草快。或草或瓦,苫盖好了以后,新房子的主体工程就算竣工了,竣工不久最喜逢雨,俗云“大雨淋新房,日子过得强”。
抹内外墙、隔壁子、砌锅台、盘炕、安门窗扇 房子苫好后,过些日子进行装修。一是抹外墙。用石灰、水泥等把房屋外墙所有缝隙抹平,尽力把房屋装饰美观一些。二是垒壁子。用土坯(墼)在室内的梁下垒壁子,把各房间隔开。三是抹内墙。从前用泥抹平室内墙面,后来则用石灰。四是盘锅台。锅灶要安放在正间,在家门两旁各砌一个。五是盘炕。已隔开的房间,在南半部分盘炕。炕盘好了,待炕泥干了以后,铺上炕席。六是安门、安窗扇。过去,全是木棂窗,高3尺,宽3.5尺,分上下两扇,20世纪60年代以后,玻璃窗逐渐代替了木棂窗,窗上下两扇也随之改为左右两扇。
套院墙、建门楼、垒照壁 乳山风俗不准先套院墙后盖房子,都是房子盖好后,过段时间再砌院墙。庭院虽小,却应营造出精气神,静处默守、自我包容、阻隔外扰,形成安身立命的局部循环。大门多在东南,厕所多在西南。墙院大门如果朝着邻居屋脊或大门、路口、庙塔、险岩等(特别是忌冲着蛇口形路口、刀形的山岭),遇到此类情况,要门口左侧立石刻“泰山石敢当”。过去的院墙,要垒进几个拴马桩。这种桩横放,是在石条的一端凿上孔眼,砌院墙时,把有孔部分凸露墙在外,用于系牲口。门楼是主人的“眉眼”, 讲究也挺多的,忌太张扬,也忌太寒碜,和合适中。照壁在大门内,与门的间距就是进出的通道。照壁比门宽出一尺,高与院墙基本持平。照壁墙顶,覆瓦出檐。临门的照壁,写有大福字或大寿字,四角有祥云或蝙蝠图案。照壁的功用,是遮挡外人视线,阻止家财外流。
以上记录的仅是最普通的民宅建筑,在外地做官或经商的人,在某地住久了喜欢上了当地的建筑风格,他们回到家乡建房,就按自己喜欢的风格施建,所以,境内的民居可见京津、苏杭等多地的建筑风格。
●择吉入住
搬家 如果新房给儿子结婚用,新婚喜日就是入住吉日;如果是全家乔迁之用,得专题择好日。搬家那天的天干地支,要与户主的生辰八字相合相生。闰月不能搬家,特别是闰六月,别让财产流走。清代,迁居必须在黎明前完成,男户主挑着火担子,一头挑着锅,锅内装燃烧的火灰,并撒上糠,使之烟雾缭绕;另一头挑着箩筐,筐里装有香炉(香在燃)、点燃的小蜡烛和祖宗牌位。主妇抱着饭甑子,甑内用红纸包着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合称为五谷。孩子们拿着火铲、捞勺之类的炊事用具。大件用具要贴上红纸。户主走在前,边走边说“请太公太婆到新屋来住”,主妇、孩子随后而行。走到新居门口,由事先安排的本家人放鞭炮接火。进屋后,把祖宗牌、香炉、蜡烛摆放供桌上。民国以后,开始搬物时,先把原住房的仰棚,捅开一个洞,散尽旧宅里的邪气,防止带入新居。“财宝不露白,露白要招贼”,搬家要在夜里进行,家中大件必须在天亮前搬好,小件可在白天接着搬。夜为鬼时,鬼怕红,夜里所搬运的家具等物件,都要挂上红布条。搬家路上遇到熟人不能说话,防止财神被别人领走。20世纪70年代之后,人们多在吉日午夜,先搬一两样东西到新居里,叫应日子、应时辰,大宗物品等白天再搬。新居的大门上,要贴写着吉庆内容的大红对联。
室内摆设 乳山人很讲究家具的档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富裕人家的衣柜、三屉桌、条山几、大条凳、八仙桌、太师椅、茶几、木箱、钱柜、梳妆台、桌几子、梳头匣等家具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再用紫褐色大漆油刷;花瓶、帽筒、坐钟日用陈设,更加讲究精良。经济情况较差的家庭,也多备有衣箱、衣柜、桌子、杌子等。无专用客厅的人家,这些家具多摆放在配间。配间南部分是火炕,炕前地面称炕格拉(旮旯),炕前靠北墙摆放衣柜和箱子,箱子放长凳或杌子。有山墙的房间,靠山墙放橱桌(有橱子和桌面功能组合桌),桌上摆放一个长条小桌几子,几子上放坐钟,钟两旁各放一只帽筒(后来兴摆花瓶),几子上面的墙上挂穿衣镜(俗称大镜子),化装品和茶具等也放在橱桌上。20世纪70年代底开始,上述传统家具逐渐被淘汰,新式大衣橱、高低柜、写字台、方桌、圆桌、大镜子进入农家,有些年轻人还改变睡土炕的传统,购买或打制木床使用。80年代后,组合柜、沙发、茶几、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也是农家的常见之物。这时期的家具流行淡黄色,90年代后开始流行栗子皮色(褐色系列)。
支锅 到新居所,做第一顿饭,那就是在支锅。支锅的俗项比较简单,一是先祭灶,摆供品、上香,敬灶王爷;二是先蒸支锅糕(一种发面糕)、再煮团圆饺(水饺),之后,再做什么饭菜就可以随意了。
温锅 搬家后,亲朋前来看望祝贺,叫温锅。女方娘家人来温锅,必带发面蒸的大饼、元宝形的大饽饽,加盖红饽饽点。大饼一定要大,一个用麦面6~9千克,一锅只能蒸一个,厚度6~8寸。大饼的用途,是切成菱形小块,给所有来宾作回礼之用;20世纪90年代之后,娘家多是带支锅糕(乔迁家自己不必蒸糕,留待亲戚做了当礼物)、喜饼(与媳妇饼一样的饼)、莲子果子、元宝饽饽、桃饽饽等吉祥的面食;男方的亲属,必须带两把新筷子、10个碗、一个厨房用的盆、面蒸的元宝和石榴、烙饼等,其中,筷子主人只留下一把,回礼时退还一把,寓意“你一把,我一把,两家做伴发”。诸往一带亲朋还要带一捆大葱、盆里放用一个面蒸的猪头(叫聚宝盆),寓意人聪明、家富有。进入21世纪之后温锅,有的带厨房电器等用具;有的直接给红包,钱数根据情分大小而定。 (辛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