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串街手艺人
20世纪50年代前的乡村是相对安静的,没有车船马达的轰鸣,最上耳的也就是那些街头广告声。那些声音,有的是口头吆喝出来的,有的是用特殊东西做“唤头”发出的声音,统称为“市声”。如果听到街上有吆喝声或有唤头声,这条街道就会热闹上一阵子的。这种市声,有的是推销商品,更多的是在推销手艺,手艺也是商品。
●锢漏匠
听到“锔锅锔碗锔大缸”的吆喝声,人们就知道来了锢漏匠(小炉匠)。最早的小炉匠也是挑着挑子串乡的,扁担的一头是小炉子,一头是风箱和焦炭等,后来也有改用小推车推着工具的。锔碗、锔锅或者锔缸时,先在所要锔的裂缝两旁,对称地钻好锔眼,锔眼一般不能钻透了,分寸把握要恰到好处。再用烧红的铁丝打成所需要大小规格的锔钉,趁锔钉还红软时,用小钳子把锔钉两头下进锔眼里,再用小锤子慢慢敲打,使之掩丝合缝。全部的锔钉下好、敲实以后,在外面沿原裂缝及锔眼处,涂上一点湿石灰或者石膏,整个工序即完成。
有的小炉匠手艺相当高超,有钱人心爱的茶壶破裂了,他们可用金或银做锔钉,再根据情况打造意在掩瑕的饰物。一番设计、一番锔镶后,这把茶壶往往就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钻锔眼用的是手钻,木质钻柄上面,有一个可转动的钻帽,钻柄下面则深深地嵌含着铁制钻头,钻头的尖端处镶嵌着金刚石,所以这种手钻俗称金刚钻。只有金刚钻才能钻动陶瓷和生铁,也就有了“没有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儿”的常用语。钻把上固定着缠绕的皮绳,皮绳两头连在钻弓上,使用时,左手压着钻帽,右手拉动钻弓,皮绳拉动着钻柄左右旋转,钻头即在随着钻柄快速转动。
●剃头匠
听到“剃头啦”的喊声,人们就知道来了剃头匠。也有的剃头匠使用唤头招徕顾客,即左手握长度1.2尺的铁叉,右手用小铁条在铁叉空隙里划动,发出响亮的声音。剃头匠的挑子,一头有长方形凳子,凳腿中间是抽屉,抽屉里有理发刀具、围布、毛巾和镜子等物品;一头是长提箱,提箱里有小火炉、保温瓶、烧水壶、脸盆等。保温瓶里有热水,所以就有了“剃头挑子一头热”比方语。有的剃头匠还带有小饭锅、米面等,自己起灶做饭。也有的带着棚布,支起棚来工作,人们叫剃头棚,所以早先的理发馆就叫剃头棚。境内沿海打鱼的人多,剃头匠都会算计潮流,渔民卸完货以后,是剃头匠最忙碌的时候。剃头匠大多嘴甜善谈、诙谐幽默,很有人缘。
随着理发工具的发展和人们对发型要求的改变,原先只会用剃头刀的也学会用理发剪了。他们会根据顾客的脸型来确定发型,力争取悦于人。他们记性多很好,只要在他那儿理过发,再来时不用说什么,他们就会按客人原来的要求来做。不光是发理的好,修眉刮脸、推肩揉背也是他们的强项。找他们理发,还兼有保健作用。
●磨刀磨剪子
听到摇动铁片的擦击声,人们就知道是磨刀磨剪子的来了。他们把长方形的铁片,一头打上孔,再把10多个相同规则的铁片,用绳子连起来。铁片之间系上一个疙瘩,使之有一定的间隔,用手一摇这捆铁片,就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这东西是唤头的一种。也有的磨刀匠,边摇唤头边呼喊:“磨剪子啦——抢菜刀!”
磨刀磨剪子的人工具较为简单,背一个筐子或者一个盒子,装上磨刀石和戗子(一种能刮动铁的钢铲子),再跟东家要个脸盆,盛上一些水(磨刀需要蘸水),即可开始劳作。
●焊洋铁壶
听到“焊洋铁壶啦”的喊声,人们就知道来了焊匠。他们带的工具有焊烙、焊条、焊锡膏、铆钉、小砧子、小锤子等。那时的农村,铁质的东西,如挑水的水筲、烧水的水壶、洗脸盆子、洗菜盆等是家庭日常必用品,旧时从经济角度上讲,也多属大项购置。这些常用物开缝了、局部锈蚀了、好换底了,都舍不得扔掉,找人修补一下再用。
焊洋铁壶类似现代维修车间里的钣金工,变形的东西,敲打敲打复原;开裂的东西,用锡焊抹合;有漏洞的东西,小则用锡焊、大则用铆钉堵住;要换底的,用薄铁板裁成底部形状,再把底与身的薄铁卷合在一起,用钳子初步夹实后,再用小锤子仔细敲打,卷合处经敲打卷合严实以后,即能滴水不漏。
●簸箕匠
过去农家有许多柳编器具,如择粮的簸箕、罗面盛面的笸箩箱、存放衣物的长箱、走亲戚提的篓子和圆斗子、盛饭的饭盛子、捞面条的笊篱等,这些都属于易损物品,要修补着使用。从事柳编手艺的人,俗称簸箕匠。簸箕匠挑着泡好的柳条、皮革、麻线绳等原料,带着剪条的剪刀,削条的削刀、劈条的四棱锥、规范边角的拐子、穿引皮革的槽锥子、给柳条去皮的夹子、缠着麻绳的线锤子等工具,走村串街加吆喝,招揽生意。潮湿天在街上干活,干燥天在室内劳作,因泡软的柳条和皮革要防风干。
东家有柳条要编织新用具,这对簸箕匠来说是单大生意。柳编需要在地窨子里进行,地面以下恒温恒湿,泡软的条子能够保持柔韧。如果东家找不到地窨子,簸箕匠就把柳条带回去编。以编簸箕为例,其主要工艺:一是装经线:把两头有槽口的梁子摆在地上,按簸箕大小决定放线的根数和长度,把经线固定好。二是编织:先从中间的经线装柳条,以柳条为纬,一条在线上、一条在线下,交错地穿过经线,编成为一道龙骨。用木板压住龙骨一侧,脚踩木板,在未压一侧进行编织。编的方法与编龙骨一样,用柳条、经线交叉相挤的原理达到成型与固定;这侧编好以后,再编另一侧。三是整形:把簸箕坯后边和左右两边叠起,使之收帮、敞口,呈现簸箕状。四是线沿:绕簸箕帮的沿放10~12根条子,再用藤条或皮革穿过簸箕帮,把条子缝缠在簸箕沿上。五是上簸箕舌头:用柳木或法桐木剖成长80cm、宽8cm、厚2cm簿木板,镶嵌在簸箕口沿上,打孔,用藤条或皮革缝缠加以固定。
●寨罗
粉碎机诞生之前,加工面粉由石碾子或石磨完成。磨面要备有面罗,面罗又分粗罗、细罗,罗底网目的多少决定罗的粗细。罗麦面用细罗,麦子连面带麸从磨唇下来,把磨盘堆满后就得开始过罗。过第一遍罗的,叫头遍面,是面中精品。罗上的碎麦碴和麦麸,上磨再推,入罗再罗,如此反复进行,直到磨得只剩下麸皮为止。罗玉米面用粗罗,加工玉米面相对省事。
早先的罗底,用绫罗绸缎做网,后来用铜网、铁网、钢网、尼龙网。在罗面时的晃动中,罗底长时间受摩擦,容易破损,损坏了就要重新换新罗底,俗称寨罗(寨字带提手旁),寨罗的手艺人就叫寨罗匠。寨罗匠所带的材料和工具都相对简单,罗圈板(柳木、梧桐木薄板)、各类材质和各种网目的罗底网、藤条、皮革条、削刀、剪刀等。走街串巷遇到生意时,寨罗匠坐下来即可工作。罗圈(帮)坏了换圈,罗底(网)坏了换底。换圈需要把薄板用水浸泡一会儿,使之变软易弯,围成一个直径30 cm的圆筒状,在薄板对头的叠合处钻孔,再用藤条或皮革条打结固定,然后在罗底部镶嵌罗网。
●钉马掌
钉马掌带的师傅首先要会打铁,根据马蹄的大小打制马蹄铁。马蹄上铁后,抗磨损,在骑乘或驾车的时候,它们能更好地使上劲。马掌师傅多懂些兽医知识,在切削马蹄子的角质层时,顺便诊断蹄子有无炎症,如有疾患,对症治疗。钉马掌是个泛指词,不光是马,骡子、毛驴等大牲畜只要是拉车搞运输,都得给它们上蹄铁。马蹄铁U形,厚度3~4厘米,两边各有3~4个冲好的孔,用钉子钉在蹄子厚厚的角质层上。钉子要按45度的角度向蹄子的外沿钉去,要保证钉子穿过的是角质层,否则牲口疼痛难当。钉子腚要嵌在钉孔的凹槽中,不能高出蹄铁表面;钉子头如果从蹄子侧面露了出来,要把露出部分剪掉或打平。
捆绑牲口的大架子,立得相当牢固。四角树立粗壮的木柱子,柱子上端的四边均有横木连接,有的还在横木上安装铁吊环。柱子中间的空地儿,相当于马的身长和身宽,把牲口牵进去以后,进行捆绑。但四条腿膝盖以下不捆绑,便于修削蹄掌和敲钉马蹄铁。还有一种架式,立个宽门形的大架子,门上边的横木挂着铁吊环,马掌师傅照样能把牲口捆绑好。
●修钢笔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听到“修理钢笔啦”的喊声,人们就知道来了修钢笔的。那时买支钢笔,是属大项购置,一支钢笔能传代地用。笔帽坏了、杆断了,尖劈了、尖磨平了,仍舍不得扔,要找人修理一下再使用,这就催生了一个行当——修笔的。那时衣兜露着钢笔卡子,有标志身份的作用。曾有段幽默话:“一支是大学生,两支是教授,三支是修理钢笔的。”调侃的就是衣兜上露出钢笔卡子的人。
修理钢笔的人,多是集市摆摊和下乡串村相结合。清楚点说,就是每人有一个较固定的地盘,这个地盘一般都不太大,也就是十庄八疃的。领地范围这样小,不会天天有集日,余下的日子就得挨个村找活干。到村后,他们多是在学校门口设摊。一块粗布铺在地,摆着各式各样的小盒子,盒子里装着各种钢笔配件,其中最贵重的是镏金笔尖。有的修笔师傅可以自己镏金,把普通笔尖夹在专用模具里,拿一根细金丝,用喷灯熔化后,蘸起一点金液,涂到笔尖上,冷却后用细砂纸轻轻地磨磨。
●货郎
听到货郎鼓的声音,人们就知道货郎到了。货郎鼓最著名的标志是货郎鼓,是一个带手摇把的双面小鼓,鼓沿上固定一根小绳,绳头上拴着一颗小硬球,用手握着鼓把摇转,那小硬球左右翻飞,反弹在鼓面上,连续蹦打,两面不漏,鼓声连贯,清脆悦耳,很实用也很有趣的。后来人们把给孩子制作的这种形状的玩具小鼓,也叫货郎鼓。
货郎的扁担通常是两头向上弯曲,脚步就付着扁担的晃悠,货箱有节奏的上下起伏,走起来还是蛮好看的。货箱里有好多小隔盒,把颜料、针线、纽扣、毛巾、肥皂、仁丹、十滴水、水粉、雪花膏、点心等生活用品分层放在里面。根据个人的身体负重能力,有的货郎还搞易货交易。遇到这样的,钱不方便的乡亲,可用土药材、废铁等东西兑换自己需要的货物。货郎不算真正的手艺人,但他们能说会道、干活麻利,人们像喜欢手艺人一样地喜欢他们。
旧时街上的市声还有很多,如修理钟表的、捏面人的、卖糖画的、弹棉花的、换豆腐的、买糖球的、编筐编篓的、收废品的、收药材的、看风水的、路挡医生等,不用详细介绍,顾名思义就能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除换豆腐的敲梆子以外,其余的没有专门的行业唤头,也没有固定的行业广告用语,干什么就吆喝什么。那时的街头市声,是那些时代的必然产物,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的消失,也是历史的必然。 (辛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