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粔粔为乳山方言(将捧字读成beng),是小孩子头一趟到姥姥家的一种习俗,意为祈盼孩子好养。乳山人说的粔粔,是一种大饽饽,孩子出生后第一次到姥姥家,是要捧着粔粔的。
新生儿第一次到姥姥家,启程的前一天,孩子的奶奶要用九十两或一百两重的湿面蒸一对大粔粔。造型可根据各家锅的大小而定,通常情况下都是做成中间粗两头细的长椭圆形粔粔。因粔粔的大小是一定的,如果锅小,也可以随着锅形将粔粔弯成月牙形。不论哪种形状,粔粔的面芯里每隔一段距离都要放一颗花生米或麦粒,共放七颗,寓意孩子多长心眼。
蒸好粔粔,还要蒸长岁、桃儿、鸡鸭鹅、橘子等。长岁饽饽的形状也是椭圆形的,个头比粔粔小得多,两头各用手捏出一个头,在头上用线勒出几条线纹,长岁的寓意是长命百岁。“橘子”饽饽的做法也是将面揉成长形的,在两头各捏出一个钩来,钩的方向正好相反,寓意祈求孩子好养。桃儿的做法大致像做寿桃,只是要小一些,寓意孩子能健康长寿。
通常情况下,孩子的奶奶还会蒸一对鸡或鸭形状的饽饽,随孩子送到姥姥家。各种饽饽做好后,奶奶会用各种“饽饽点”蘸上可食用的玫瑰红颜料,为每一个饽饽点上喜字或梅花的图案,看上去很喜庆。
往日女人回娘家,多是用编筐盛放婴儿,用小推车推着或是用自行车驮着,盛放孩子的编筐边上要插上桃枝,挂一串用红线串起来的染着红颜料的花生,还有点着红喜字的面葫芦,还要在桃枝上挂几棵大葱。花生有长生果之称,寓意孩子长生长寿,葫芦与“福禄”谐音,大葱则寓意一世“葱(聪)”明。孩子进了姥姥家,大人们会把花生和葫芦取下来,挂在孩子睡觉那间屋的门框上,那几棵大葱则要栽到姥姥家的菜园子里,寓意聪明生根发芽,生活充实。
粔粔被带到姥姥家后,姥姥通常要分送给乡邻们品尝,让大家分享喜悦。等孩子再回奶奶家时,孩子的姥姥也要做同样件数的饽饽做回礼,只是在礼数上要略微高于奶奶家饽饽的重量。比如,奶奶若做了一对鸡饽饽,姥姥就要做一对鸭或是一对鹅饽饽。做动物饽饽的寓意是代表着双方有“走动”之意。如果奶奶用九十两重的湿面做了一对粔粔,姥姥就要用一百两的湿面做一对粔粔。回奶奶家时也要用桃枝挂花生、葫芦和大葱。奶奶也同样要栽葱,并把姥姥做的粔粔送给乡邻们分享。
自此,捧粔粔仪式圆满结束。 (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