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房理政保境安民(上)
金元之际的数十年,胶东半岛兵连祸结,各种势力来回割据。百姓四处避乱,哀鸿遍野,生产生活严重倒退。姜房率领乡民们拿起武器,奋起自卫,稳定了局势。后主政宁海州,抵制了蒙古军在胶东的进一步烧杀抢掠的野蛮行为,阻止了蒙古贵族对胶东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破坏,保护了原有的汉族封建文明传统,促进了胶东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一、金元之际胶东大乱
金末元初之际,胶东地区局势错杂混乱。
金至宁元年(1213),蒙古军南下大肆掳掠,河北、山东州郡残破。在蒙古侵金的同时,山东、河北地区的人民,纷纷举行反抗金朝黑暗统治的武装起义,各路英豪一时四起,拥兵自雄。益都人杨安儿、李全与泰安人刘二祖领导的起义军,成为当时“红袄军”的三支主力。由于金王朝、蒙古军及起义军的互相争战,起义军一些将领在宋、金、蒙古三个政权之间几次叛降,使战乱波及山东的青、潍、沂、密、莱、登、宁海等地,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致使胶东百姓遭受历史上空前的浩劫。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蒙古军破宁海州,刺史乌古论荣祖力战死之。金宣宗屈辱求和,成吉思汗也暂且自中都退军。随后杨安儿东进,又攻陷宁海州。宁海州人郝仪也乘机聚众攻上昆嵛山,“焚毁寺宇殆尽”同时,也有众多小股无赖盗贼趁机打家劫舍,兴风作浪。蒙古太祖十七年(1222),蒙古军再次南下,进入胶东。
“金季大乱,阻山濒海之薮,盗贼千百为群,啸聚山谷,比猎人以为食,居民苦甚”。由于战火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农田荒芜,食物罕缺,呻吟呼号的饥民被迫卖儿鬻女,更有那些千百为群、啸聚山谷的盗贼,竟然比赛“猎人以为食”。“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老瘦男子,廋词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从这些史籍记载中,看到如此令人胆战心惊的记述,说明当时杀活人食其肉已是多么司空见惯。这是当时胶东人民悲惨苦难处境的真实记载。
战乱造成人烟稀少,民国《牟平县志》载:“查《金地理志》,宁海州辖牟平、文登二县,户六万一千九百三十三。《元地理志》,宁海州仍辖牟平、文登二县,户五千七百一十三,口一万五千七百四十三,是元初户数较金不足十分之一,而丁口每户不足三人,乱难之后,孑遗无几存”。推测得其大概,金末元初乳山境地人口也仅1000余户3000余人。
就这样,胶东半岛兵连祸结,各种势力来回割据。百姓四处避乱,哀鸿遍野,生产生活严重倒退。
二、姜房挺身而出稳定局势
正当百姓走投无路濒临绝境时,胶东出了一个挺身而出收拾混乱局面的勇敢人物,即名垂青史的姜房。
姜房,字汉臣,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出生,乳山市大孤山镇万户村人(原村名鲁宋里)。为人“稟生明毅,识度不凡,乐易而爱人,质直而好义,乡党异其为人,咸推重之。”姜房秉性坦诚刚毅,见识非凡,开朗乐观,仁义爱人,性格耿直,好讲义气。当地民众认为他非同凡响,是个出类拔萃的人才,将来必定能够成就大事,都推崇尊重他。
姜房刚至成年,适逢金末大乱。胶东半岛沿海一带成千上万的盗贼聚集在山林沟谷之间,“盗贼千百为群,啸聚林谷,比猎人以为食,居民苦之”。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乡民苦于匪患,难以保全性命。姜公有着为众人分忧解难的志向,慨然以拯救黎民于水火为己任。于是挺身而出,率领乡民们拿起武器,奋起自卫,并联合当地的豪族大户,把见义勇为的人们组织起来,共同抗击盗贼的袭扰。在战斗中,姜公披坚执锐,不怕生命危险,身先士卒。经过出生入死的连年无数次战斗,历尽不知多少回的艰难和凶险,最终消灭了盗贼的元凶,消灭了残匪余孽。宁海一带的百姓,仰仗姜公活下来的人,可以说难以计数。
其时已降蒙的李全被授山东淮南、楚州行省,代蒙古镇抚山东,他对姜公忠勇仁义的行为,大加赞赏,奏于朝廷特授予姜房宁海州同知的官职。元太祖成吉思汗下山东后,姜房由于稳定胶东局势,其功闻于朝,更加受到重视。此后,姜公又累建功勋,步步升迁,累升至宁海州刺史、元帅左监军、昭武大将军(正三品)等职。
宁海州当时领文登、牟平二县,是北方重要的经济、军事地区。姜房主事以后,安抚百姓有方,治理地方有道。为政作风务实,崇尚宽容,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并施行勤俭节约的方针,以身作则,为部属和百姓作出了表率。整个州内的百姓都受到教化,社会风气变化很大,秩序井然,人口增加,百姓的富裕程度超过毗邻州郡一倍,安居乐业,所辖军民倍颂其德。姜房的才能和政绩上达朝廷以后,朝廷又加授他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之职,褒封上护军、天水郡开国侯,并赐以金符,其子世袭,以表示对他的褒宠。姜房为官在位19年,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九月五日病卒于任上,享年56岁。姜房所辖地区的百姓听说他去世了,无不痛哭流涕。姜房原葬于为官地,墓前立“元万户侯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姜公神道碑”,由益都府府学教授毛翼撰写碑文,记述姜房生平经历。蒙古宪宗五年(1255),姜房之子思明、思聪、思温等将姜房遗骸迁葬到老家鲁宋里的祖茔,墓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另新立“元昭武大将军总管万户姜房墓碑”,仍用原碑文。墓葬顶部呈圆形,高出地面3米,墓室长2.5米,宽、深各1.5米,四壁为砖砌。墓前10米处有拱门,高约1.7米,两侧立4个石人。并有八角亭,亭中置龙头碑。前方南北大道两侧摆有12生肖石雕,周围古柏环绕,庄严肃穆。墓葬、碑石皆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7年。
乳山市文物管理所收藏了元“元帅左监军”紫铜铸造印章,重1825克。“印长方,面高匠尺寸许,方钮,长二寸九分,宽二寸七分,篆文曰‘元帅左监军印’六字,土人于昆嵛山中掘土得之。按元初姜房以军功封元帅左监军昭武大将军总管万户,赐以金券,世袭其职,此篆章其为姜房印无疑矣。”此印在民间多次转藏,1957年印章归藏于乳山县文物管理部门。(高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