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泮林与《登州沿革考》


冷泮林,字若万,号嵎谷,乳山市夏村镇冷家村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出生于一殷实厚道人家。其祖父冷敦智是乡贤之士,曾任乳山乡野子社正社长,善于排解乡里纠纷,威信很高,“雍正八年钦举恩诏事保举老农给以八品顶带荣身”。“冷敦智性耿介,常拾遗金坐待其人至还之。雍正十一年、乾隆元年岁荐饥,皆罄所有以济贫之”。长辈们的言行对冷泮林的成长影响很大。少年时代笃实好学,已颇有名气。青年时期设帐授学,“识宏学邃,教授生徒,远近多所成就”。清乾隆九年(1744),27岁的冷泮林考中举人。此时,他的书法、诗词及所作书文已很有造诣,在胶东颇具名声。

乾隆四十三年(1778),冷泮林61岁时任江西龙南知县。他非常珍惜这个人称“父母官”的职位,任职期间,关心百姓疾苦,捐出自己的俸禄,变卖家私以资治理。他非常注重教育,多次“捐俸修书院,置学田,延名宿主讲人,文丕振”,从此龙南县有了学府词林,全县很快文化风尚大振。逢荒遇歉,他亲自出面招商外出筹粮。为保证粮食运输途中安全,他不顾年老体弱,又亲自“冒雨越险奔郡守,求文下各县加护卫”,使粮及早运达。冷泮林善断案,“狱有难决,上宪多委任之,至则立为剖析”,以至于“民呼神君”。如有赏赐,他都散发给出身寒微而能干的下属。在任多年,恪勤职守,为官清廉,且人品厚重,学识渊博,曾获御赐“半朝銮驾”。由于政绩斐然,乾隆四十八年(1783)擢升知府,就职前,龙南人为其画像1幅,赠“万名衣”(众人签名的衣服)1件,以示感戴(1987年2月,冷泮林后裔冷朝一将“万名衣”及画像捐赠乳山县文物管理所收藏)。此时,冷泮林因积劳成疾已患严重的气喘病,但他毅然上路。十二月初三,赴任途中病发,不幸医治无效而故。他一生居官清廉,囊橐萧然。由于他的功德深入人心,龙南人为之哀悼,自发敛资筹丧,才使其柩得归故里。其祖父冷敦智、其父冷大祥皆“以泮林赠文林郎”。

冷泮林的名气不仅仅是做了个清官,他的学问同样为人们所称道。赴龙南任职前,他在博览群书中,发现在西汉以来的史籍中,对登州地域废置无常的府县沿革及山川河流、历史人物记载有一些阙如和不实记载,有些说法常人也搞不明白。于是,热爱家乡的冷泮林决心搞清楚,他广泛搜集历代志书,通过翻阅大量历代史籍,并加实地考察辨证,有理有据有序地写出《登州沿革考》《登州山川形势考》(载同治《重修宁海州志》)、《登州山川风俗及郡县沿革历代人物记略》(载光绪《海阳县续志》)等文章,受到官府及社会士人的认可和赞扬,并被历代地方志所辑录。同治《重修宁海州志》在收录《登州沿革考》《登州山川形势考》两文后加注称:“二艺不专考宁海也,然于宁海沿革为尤详,存此以便府志取材焉。”

他的《登州沿革考》考证严谨,思路清晰,论述了从古莱夷春秋战国以来登州及其所属各县的沿革、县名由来、县治所在及历史人物,其中有理有据地纠正了不少前志错误,特别对西汉以来废省的古县都一一考证其位置来由去向。如在叙述栖霞县时,提到岠嵎山并质疑其前史所称位置:“《明史》云东南有岠嵎山,大误矣,岠嵎山在宁海州,今其地分入海阳,与栖霞无涉,栖霞之东南大山俗名锯牙,非岠嵎也。”事实证明如此,岠嵎山今属乳山。

又如,在提到莱阳沿革时考证说:“汉名昌阳、昌水名,水分五源至西南合流,亦名五龙河,为登州巨川。《明史》云发源文登之昌阳山,大误。相去百五十里,中间有 港、黄垒、送驾三大河,不能强合也。”

关于已废西汉县城育犁,冷泮林考证:“在宁海州城西南百二十里育犁集西地,今名城阴是也。《齐乘》云有铁官山、 港水,铁官今名铁山,育犁西南四十里,亦入海阳界。《福山志》乃以 港为海港,且谓育犁故城在福山北海上,非也。”

这些沿革考略留存至今,仍然给后人指点着迷津,是研究胶东政区建置变迁、山川河流及历史人物的重要资料。冷泮林不愧为通儒达士。(高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