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传统文体娱乐民俗之乐器篇
民族乐器有体鸣、膜鸣、气鸣、弦鸣等分类,以吹、拉、弹、打击等不同的方法来演奏。境内的民间乐器,吹的有各种笛子、箫、唢呐、葫芦丝等,拉的有京胡、板胡、二胡等,弹(或敲)的有琵琶、古筝、三弦、杨琴、柳琴等,打击乐有鼓、锣、镲等。逐一收录篇幅太长,选择锣鼓进行记述。
1998年版《乳山市志》728~729页记载:
“管弦乐,清末境内民间器乐演奏多为一族一村组织的鼓手班,由于没有乐谱,演奏者都是父子相传,祖孙相承。主要乐器有唢呐、笙、管子、笛、箫和二胡、京胡、三弦、四股弦、月琴、大正琴等。民国期间,民间艺人多演奏独奏曲,亦有小型乐队在祭祀、庆典、山会等场合和婚丧嫁娶中合奏。曲目多由昆曲的曲牌中或东北地方剧种曲牌中演化而来。主要曲目有梅花三弄、苏武牧羊、工尺上、万年欢、小开门、老十翁、勾幡、桃李迎春等古曲。建国前,夏村、腾甲庄、育黎、瑞木山等村的民间鼓乐班较为有名。瑞木山村老艺人曹长会的管子吹奏技巧娴熟、音调浑厚纯正。建国后,农村俱乐部、文艺宣传队亦组织一些民间器乐合奏和独奏,乐器中管、箫被淘汰,增加了扬琴、板胡等民族乐器,演奏的曲调均为现代流行的一些器乐独奏或合奏曲。打击乐,清末境内较大的村庄就有锣鼓班,至民国期间,绝大多数村都有了锣鼓队。打击乐器主要有锣、鼓、大钹、钗、小钗、小锣等。主要乐谱有快走阵、闹子头、水龙吟等。民间除用来自娱自乐外,还用于高跷秧歌及戏曲伴奏。1946年,崖子村根据民间锣鼓创作并表演的大型欢庆锣鼓《翻身》,获胶东区文艺创作奖。建国后,民间锣鼓多在喜庆节日或重大集会时进行演奏。”
“齐迸隆咚锵,齐迸隆咚锵,齐迸隆咚锵咚锵”,旧时,这简易的锣鼓点声,三两岁的孩子也能模仿得出来。不论村大小,都有锣鼓队。逢年过节、文体活动、禳祈事宜,都敲锣打鼓以示庆祝、告知、隆重等,营造特定的气氛。这组打击乐,在民乐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锣鼓队的组合由鼓、大锣、旋锣、大钹(又称大顶)、钹(也称七钹)、小镲组成。大钹比七钹厚重,中间丘状突起,穿拴彩带,拍击时不转动,以获取浑厚的声音。七钹,直径同大顶,只是外沿很薄,中间突起呈半球状,正中有孔眼,孔眼不作系彩带之用,打击时要转动(捻动中间半球),以获得所要的声响,常当乐队的指挥乐器。
旧时由于村村都有锣鼓,所以村村都有自己的锣鼓点,比如虽然名字都叫“三步搁”,但旋律、节奏多有差异,并呈现出职业的不同。农民锣鼓多在农闲时节、逢年过节敲打,锣鼓清脆、高亢,节奏强烈,充满了丰收的喜悦;渔民锣鼓多在出海前,对未来充满挑战,锣鼓深沉,演奏过程多使用休止符,气氛中充满悬念感。 (辛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