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剪纸


剪纸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是古代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而今在中华大地上可以看到玲琅满目的各种剪纸样式。因为中华文化是神传文化,那么在我们诸多文化的门类中,有很多很多都是神所给人流传下来的,一方面是为了丰富人间的文化,而另一方面是展示他们自己生命存在的特点。

乳山剪纸的历史

乳山剪纸艺术起源于何时?从出土的汉墓刻石上的图案看,很早就已经具有了剪纸艺术造型之特点。

据专家考证,乳山剪纸早在明朝甚至更早就已经成熟了,乳山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潘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张残缺的明代老剪纸,剪纸内容是万历登基,剪得惟妙惟肖,这就说明在明代甚至更早乳山剪纸就已经成熟,明清社戏服装上面的手绣图案都为剪纸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把剪好的图案粘在丝织物上,然后开始绣制,这样的绣法至今在乳山还可以见到。

从清代至今,剪纸就已经成为了家家户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家用的纸笸箩、面缸子、针线盒子等都会贴上吉祥的剪纸图案,在柜门、大门、窗户上等都会经常贴上剪纸。结婚要剪一对鸳鸯戏水、双喜字、并蒂莲一类的喜庆图案。生孩子就剪贴连生贵子、榴开百子、五子登科等和子有关的,老人过寿就会剪贴八仙庆寿、鹿鹤同春、寿星等吉祥庆寿图案,二月二剪小龙,清明剪春燕,端午节剪猴子,中秋节剪桂树,春节剪挂签窗花等等,剪纸成为了生活中抒发情怀,寄托美好愿望不可缺少的艺术。

古时候女孩出嫁的时候,要自己剪纸,贴在嫁妆上,让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和婆家人看见自己的手艺,剪纸艺术在那个时候是女孩子不说话的脸面,人们往往是根据新娘所剪得窗花来判断新娘的巧拙。因此,姑娘在出嫁前学剪纸也和学习缝纫刺绣一样认真重要。所谓:“二八闺秀绣罗衫,巧剪花样百家传”。所以乳山妇女剪纸技艺很精。结婚后婆婆会送给媳妇一把剪刀,寓意一是好好练手艺,剪好纸做好针线活。二是剪刀两个柄一个心,要你和婆婆进门以后一心一意,至今乳山还保留着这个风俗。乳山剪纸多采用阴阳结合的表现手法,虚实对比强烈,粗中有细画面生动,剪出的人物感情充沛,花、鸟、虫、鱼栩栩如生,也有线条纤细,作品以小巧玲珑、纤丽多姿见长。

乳山剪纸的分类

乳山剪纸分为两大流派,大孤山一带的粗犷豪放,求神似不求形似;午极一带的精巧细腻,追求形神俱备。

乳山剪纸从用于的事情上分,大致有婚庆类、寿庆类、节庆类和丰庆类的。

婚庆类。主要是用于装点结婚的新房。这类剪纸多有“红双喜”“鸳鸯图”“麒麟送子”“喜鹊闹梅”等,贴在新房的窗上、墙上、大镜子上,在美观中增添喜庆氛围。

庆寿类。主要是为了给老人祝寿。用蒸好的“大长岁”“大寿桃”等面食给老人当贺寿礼品,并剪有“百福百寿”“松鹤延年”等图案罩盖在礼品盒上。

节庆类。主要是为了给节日增加热闹气氛。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时候,剪成“八方进财”“财神临门”“连年有余”“春回大地”“屈原问天”“嫦娥奔月”及戏剧人物、民间故事、古钱、万字等图案,贴在窗户上、门楣上、照壁上、室墙上、屏风上。

丰庆类。剪纸内容多为收成产品、兴旺景象、子孙满堂、风调雨顺等。其中常见的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莲花游鱼”“雨龙取水”及神话人物等。有的剪成条幅式,贴在家门的横楣上;有的剪成对联状,贴室内门框两边;那些方形的,贴在粮囤、梁柱、门楣、窗檐、神笼、水缸上,甚至牲口棚子、猪羊圈栏等地方也贴。

乳山剪纸从用于的地方上分,大致有图纸留样类、器具装饰类、窗花点缀类和仰棚美化类的。

图纸留样类。从前的妇女多从事刺绣,一是加工产品销往外地;二是刺绣衣服、兜肚、枕头、毛巾、鞋帽等自用。不论是外销或者自用,那些精美的刺绣图案,一代一代的妇女,都是用剪纸的方法留下了基样。

器具装饰类。人们或是图美观,或是图吉利,要把家用的纸笸箩、面缸子、点心盒、梳妆匣、针线盒子等,根据物件的用途,剪贴上花卉果蔬及各种小动物图案;在柜门、桌侧、毛筒、大镜子上,贴上“春色满园”“梅花报春”“喜鹊共舞”等剪纸图案。

窗花点缀类。从前是木窗,用白纸裱糊在窗棂上,家庭主妇多根据自己的喜爱,用红纸剪出祥禽瑞兽、花草鱼虫贴在窗户纸上。为了少遮挡光线,窗花剪纸修细玲珑。老年人房间的窗上多是剪些“松鹤寿万”题材的,新媳妇房间多是剪些“鸳鸯戏水”题材的,小孩子的房间多是剪些“娃娃抱鲤”题材的,待字闺女的房间多是剪些“织女牛郎”题材的。

仰棚美化类。以前民房房间里的天棚,多是用高粱秸扎架子,再用纸裱糊起来,叫扎仰棚。仰棚裱糊好了,就开始贴棚花。棚花分中间主花、周边衬花两大部分。主花多是正方形的,规格30-60厘米之间。图案有“龙凤呈祥”“四鹊闹梅”“凤凰牡丹”等。这种剪纸最复杂,既雄宏大气,又细腻清秀。仰棚四边及四角的衬花,也要与主花搭配好,追求温馨和谐的效果。

由于乳山剪纸区域性强、艺术性高,并有较为清晰的发展史,以及大量的作品遗存,这对民间习俗、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等具有可靠的史料性价值。2008年,乳山剪纸被乳山市人民政府确认公布为第一批乳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潘氏剪纸:独具风格 名扬全国

今年7月15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省文化厅非遗处协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传承人培训班”上,我市的剪纸艺人潘周被大家围了个严严实实,大家都在屏气凝神地观看他如何用一把剪刀剪出如发丝般细的“细毛”。潘周告诉记者说,乳山剪纸从技法上分有写实、粗犷和细腻三种流派,他自己的风格属于细腻派。“在过去,房子窗户都是用木头钉成的木格段,用纸糊上遮风挡寒。过年过节或遇有喜事时就再糊一次纸,贴上一些剪纸图案。红白相映,寄托喜庆、祈福等寓意。从某种意义上说,剪纸是贴近生活的,是最能反映当地文化的符号。”

潘周喜欢剪纸,是受姥姥的影响。年幼时,姥姥经常给潘周剪一些小动物,有时还会手把手地教,耳濡目染,潘周从小就喜欢剪纸。看到潘周喜欢剪剪、画画,7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住在乳山县城的胡翘然那里学习小写意画(胡翘然是齐白石的弟子,小写意画自成风格)。此后11年时间里,一到周末,潘周都要背上画架子,到胡翘然那里学画画,一直到1997年,他考上威海艺校美术专业为止。

1992年,潘周14岁,上初二。这一年,潘周显示了在剪纸艺术上的天赋。为迎接一次检查,全校18个教室的墙报需要配插图,时间却非常有限。老师找到了潘周,他灵机一动,找来大红纸,操起剪刀,一次剪6幅画,批量制作。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把18张牡丹、月季和荷花插图贴在了教室后面的墙上。

“传统剪纸其实就是写意画!”总结今天自己在剪纸艺术方面的成就,潘周认为自己少年时学习写意画的经历,打下了由绘画进入剪纸领域的坚实基础。“写意画法不讲究细部,只以轮廓表现出意境,这一点与传统剪纸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跟绘画艺术比较起来,剪纸创作更讲究素材积累。积累越多,创作的空间就越大。为收集剪纸创作素材,潘周可谓用心良苦。在同学家吃饭,放在地上的暖瓶被打碎,淌出来的热水在地上弥漫开来,就像一只雄鸡。同学起身找笤帚要打扫,潘周却一边阻止人家,一边找来纸,立刻画了下来。当天晚上,素描就变成了一张神灵活现的雄鸡剪纸。

只要有图案尤其是工笔图案的东西,潘周都很在意、很留心。瓷器、连环画、书画、挂历、烟纸盒都是他收集的素材,光收集的连环画就有300多本。除此之外,潘周还非常重视自己的原创性素材收集。冬天,潘周不喜欢睡有暖气的房子,因为玻璃窗凝结不出冰窗花。冬天早晨,潘周醒来的第一件事情是看窗花,看到中意的马上找纸画下来。走在路上,看到婆娑多姿的树影,他也会立刻画下来。十几年下来,潘周积累了上千张这样的写生素材。科班出身的潘周还非常善于向民间剪纸前辈学习,如他的剪纸技法“打细毛”,就是向石岛民间剪纸艺人方桂凤学来的。丰富的素材积累,使潘周形成了自己的剪纸艺术风格,那就是在现代剪纸艺术的精致之中,蕴涵着传统剪纸艺术的质朴。

在一次剪纸大赛中,潘周的《放鞭炮》创作灵感就来源于他12岁那年的一次有心收集:一位同学拿了一本年画缩印本,其中的一张“杨柳青”年画吸引了潘周。好话说尽,同学才把这张画撕下来送给了潘周,他保存至今。2006年年底,用这幅年画作基础素材,再加上自己平时的其他积累,潘周用一周时间创作了《放鞭炮》:五个古装打扮的孩子头挽朝天髻,或挑着成串鞭炮,或用火点燃鞭炮,祥和、质朴、喜庆的感觉跃然而出。

限于表现载体——纸张的属性,传统剪纸艺术作品很难流传下来,更难登大雅之堂。对此,潘周总感心中有遗憾,为破解这个难题,2002年,潘周开始尝试用书画装裱技术裱糊自己的剪纸作品。装裱过的剪纸作品可以以条幅或中堂形式悬挂室内,给人一种与书画截然不同的美感体验。对此,潘周分析说,剪纸作为一种根植民间的艺术形式,具有绘画所不具有的贴近性、亲近性。例如,画一条逼真的蛇,绝对不可能挂在居室内,而用剪纸艺术形式表现的蛇却可以挂在屋内,因为剪纸图案都是拟人化的,这就是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所在。

潘周的剪纸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爱好者的青睐,不少人登门拜访。2004年春天,乳山新华书店的门上贴的一幅吉祥图案剪纸,引起了一位台湾游客的极大兴趣。这位游客辗转找到了创作者潘周,在翻看了他的其他作品之后,希望潘周为他创作一套12生肖剪纸带回去。潘周用3个月时间,创作出了28个风格统一的生肖形象,最后挑选出了两套,制作了100本送给了他。2006年,张裕集团慕名上门,约请潘周创作一千幅“双麟抱葡萄”商标图案,用做高档礼品酒的随盒赠品。如今,潘周多次在国内剪纸或传统艺术大赛中获奖,作品入选《当代中国剪纸艺术》、《中国剪纸艺术精品》等专业著作。(宋晓宁 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