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背景


      乳山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端,东邻文登,西毗海阳,北接牟平,南濒黄海。特殊的地理环境承载着不平凡的地域变迁。1941年2月中国共产党划牟平县南部、海阳县东部成立牟海县,1945年1月更名乳山县,1958年10月撤县后分属海阳、文登、牟平三地。因此,乳山的地域文化兼容海阳、文登、牟平的风俗。其中夏村曾经归海阳县管辖。

      解放前,人口达1000多户的夏村是胶东四大村之一。这里人口密集,一度成为海阳县商品贸易的集散地和文化经济的交流中心之一。创建于明朝,兴盛于清朝的海阳大秧歌一经面世,其表演内容和套路自海阳凤城一炮打响后,胶东众多的地区承袭漫延。由六个闾组成的夏村,其西闾(即建国后的夏西村)就在同一时期组建了秧歌队,表演套路以海阳大秧歌为范本,这是乳山大秧歌的萌芽时期。夏西村也成为乳山大秧歌的开山鼻祖。

      明清时期,天遇旱灾,深受其害的夏西群众寄希望于龙图腾,想象着龙能布雨。于是,人们就扎条纸龙抬上街游行,龙所到之处,百姓都在家门口用瓢扬水,迎接龙的到来,这种乞雨仪式,几百年后成为乳山大秧歌中耍火龙的滥觞,也让夏西村摘得耍龙首创的桂冠。起初,乳山的秧歌有耍秧歌和耍龙两支队伍,串村耍场子时,两支队伍互不侵犯,各演各的。解放后,夏村的六个闾按照东西南北的方位成立了夏东、夏西、夏南、夏北四个村。1961年,乳山复县。热衷耍秧歌、耍龙达几百年历史的夏西村,成为境内乳山大秧歌的成长地。

      乳山秧歌在民间被叫做逗会、耍会、耍逗会、耍秧歌。以队伍庞大、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历经时代变迁,不断创新,到2004年,乳山秧歌仅保留了传统大秧歌的基本套路,从内容到精神风貌,已经完全融入本土的文化理念,曾经独立门户的耍火龙表演也加入其中,并挑起了乳山秧歌的表演大梁,其表演形式在国内独树一帜。乳山秧歌从此定名乳山大秧歌,它承载着母爱乳山养生福地城市名片,承载着乳山发展创新诚信包容的理念,以文明的姿态向世人展示乳山的形象,不断受到来自全国各地人民的喜爱。

 
                                                                                                                    编辑: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