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马桩:承揽农家希翼的交通设施


说起交通工具,人们立刻就会想起汽车、轮船、火车等现代的运载机械,在广泛应用之前,牲畜一直是我国各族人民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这些畜类经过人们的驯化后,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得力帮手。有了交通工具,就必须配套一些交通设施,于是拴马桩就诞生了。现代观念认为,广义的交通包括道路、交通器具和交通设施,因此,拴马桩同码头、驿站、关隘等交通设施一样,收入到了《中国交通史》里面。

拴马桩,又称拴马石,就是拴马的设施,其功能是固定马缰、限制牲畜自由的一种措施,是我国北方独有的石刻实用品。在旧时的威海乳山农村普遍可以看到拴马桩,几乎家家都有,与城里的拴马桩不同的是,城里的拴马桩和上马石,大多是官府衙门或商户大家所有,一般城市居民则无需设置。

拴马桩一般安置在距地面高度1.5米左右,是在建造房屋时,将事先凿好的拴马桩埋置于墙体,富裕或大户人家一般在凸出的半球部分凿刻成带牛鼻子式样的双透眼,整个拴马桩雕刻的精美光滑,有的还雕有“垂莲”、“如意”等吉祥纹饰图案,堪称一件十足的工艺品,显得墩实、庄严气派;一般农家的拴马桩就简易多了,多半是将一根条石垒在墙体,伸出墙外20公分左右,也不讲究什么雕饰,只是追求拴马的实用性和方便性。因此,拴马桩成为判定农家家境好坏的外在标志。

加工拴马桩用的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大都是选用本地产的青石、灰石或黑石等,拴马桩的雕刻者都是当地的能工巧匠,雕凿拴马桩是个细活,特别是在最后快完工时,更要用心操作,否则一不留神,将穿缰绳的石鼻子剔掉就报废了,导致前功尽弃。这一手艺都是师门相承,代代以石雕刻为业,长期的雕琢练就了一手好技艺,他们除建造房屋,也雕造门当、碌碡、石磨等生产生活用品。

农家的拴马桩除追求美观效果外,更看重的是实用性和方便性,过去的农村常常有这样的画面,劳作一天后的农夫放下肩扛的农具,第一件事就是顺手将牛马系在拴马桩上,添上饲料再去忙别的活计,农夫心里明白只有善待牲畜,才能使它成为生产中的得力帮手,有了它就意味着有了粮食,手中有粮,就有了生活的希望,住家过日子就不怕。

说来可笑,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划分阶级成份时,庄户人不敢露富,有的富裕人家悄悄毁掉了自家门前的拴马桩,免得给自己引来麻烦,现在看来,你可以毁掉拴马桩,但能毁掉画栋雕梁气派的房屋吗?前几年,笔者在农村帮助工作时,也看见毁掉后拴马桩的残迹。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交通工具早已代替了牛马骡驴等大牲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人们享受到农机下乡补贴、新型合作医疗、免除农业税等惠农政策,拴马桩虽然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但拴马桩在很多古老的村子里仍然存在,它是无言的历史证物,让我们永远铭记。(刘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