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规矩


新船下坞,要择好日,船头披红彩,桅杆挂红旗。船头上摆供品、烧高香、燃黄表、点蜡烛。船主用朱砂为墨,在新船的眼圈里画上眼珠子。画好以后,锣鼓齐鸣、鞭炮齐响。抬船人喊着“风平浪静,船到吉行”等号子,请船下海。这个过程,讲究接个好口彩。干活或者围观的人,要多说些鱼满舱、平安、发财等词,千万不能说丧气话。据说六村屯村有个财主修了一艘大货轮,将下坞时,很多村里人到船上参观,其中有个人说:“我一趟没有跑到头”,他是在形容船太大,从船尾走到船头,需要歇息一下。结果这条船在第一次航行时就遇到了台风,葬于海底。西黄岛村有个迟焕梅去下冬钩子(冬季到较远海域钓鱼),上船时一边提着猪肉一边说:“吃今儿没有明儿了”,他可能是报怨船长不会过日子,肉买多了。结果那次出去,一场强北风后,他们再没有回来。这都是人们事后的牵强附会,但渔民却很信这种事。

那时出远海用的多是叫舢板或者叫桷子的木帆船,所使用的网具以圆网居多。一船4人,各有职称、各有岗位。船长叫船老大或者船把头,再依次是摇大橹的(多是船长兼)、摇二橹的、站舱的、站前头的。其收益分配,生产工具和劳动力都占股份。一般是“七股制”,船1股、网2股(因网易损)、船上4人各1股(船网的主人叫班主子,多自任船长,如果请人当船长,班主子得让0.5股给船长)。这种劳务合同是口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没有任何文字契约,世世代代的渔民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争执。

圆网属于一种无囊型围网,单船即可操作。看到鱼群、或者估计有鱼时下网。网的初端系有大飘浮物,并插着彩色旗,网全撒下以后,再转回彩旗处拾网头。后来改为团绳控网法,网头、网尾各有90庹大绳(绳子头都固定在船主子上),与网同时撒入海中。因撒网是转了个大圆圈,所以绳不离船就完成了“围剿”任务。网张开来呈扇形,水面挂浮子的网纲(网绠)长,水下嵌沉子(坠子)的网纲短。拾起网头后,先快速向船上拉坠子纲,以堵截了鱼的退路;再把浮子纲全部拉上船。这时网在水中呈圆包状,收起这个大网包(叫起网),把鱼倒进舱内就行了。船挪个地方,再撒另一网。圆网最适合捕捞鲭鱼、鲅鱼、带鱼、马面鲀、安康、鲳鱼等上水层的鱼。有些年份,鲭鱼和马面鲀等鱼很多,多得不能下网,勉强把网撒下也拉不动,渔民只得用“捞捞”(带长把的勺形网兜)向船舱里捞鱼,捞到船的最大载重量时,把网割破,行话叫割(方言:ga)包,即网开一面,把其余的鱼放掉。但那时的渔民并不富裕,鱼越多越卖不出去。现在有些村中的小地名,如鲭鱼垛、臭鱼沟等,就是语言化石,记录着堆鱼、烂鱼的历史。

船长不论在族中、村中辈分大小,在海上绝对有权威,船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其指挥。如果不那样,遇险就不能化险为夷。船上备有太平斧、太平石(多是长方形的块石,提前用绳子网好了)、潮瓢(木质的,簸箕状,以梁为把,类似陆地上打扫卫生所用的铁戳子),在突遇风暴的紧急情况下,迅速砍断锚缆、桅杆,同时把系好绳索的石头放入海中,给船一种牵力,使船头迎着风浪,等待着暴风停息。飞喷进船舱里的海水,要用潮瓢及时地舀出舱外。在海上,如果碰到其他船只遇险,无论熟悉不熟悉,大家都会奋力营救;在码头上,如果遇到断粮断水的外地船只,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要免费给予补充生活必须物资。这是不讲任何回报的,即使施惠方因此蒙受巨大损失,渔民们也在所不辞、无怨无悔。出海风险大,因而有父子不同船、出海不喝酒等硬性规定。

另外,渔民如果发现网中有海龟,会立即放生,并磕头祷告,敬请原谅。平日里对龟鳖从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称老人家、老爷子。这些习俗,我在其他文章中谈过,不再赘述。(辛明路)


编辑: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