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酒的缘由
劝酒助气氛、促热闹,如果一点也不劝酒,全桌有时难以找到共同话题。待客最忌静场,喝闷酒更不是乳山人的性格。然而,在外人的眼里,乳山人劝酒可能是有点过了。乳山酒难喝,这在胶东是出了名的。那么,劝酒之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查阅文字资料,没有找到记载;在年长者口中,倒是有些说法。
渔俗说——打鱼人出海期间不准喝酒,收山(船靠码头)以后便开怀畅饮。他们在海上命悬小船,靠岸如再生,就把那股高兴劲用在酒上。为庆贺当下、祝福未来,大家相互劝酒,久而久之,劝风渐成。
木鱼说——木头鱼包着面,面衣上有刀花,炸出来真假难辨。客人那好意思问是真是假。一些爱面子的东道主,就反复地劝说客人喝酒。客人醉了,就省略吃鱼这一步了,东道主的面子也就保住了。
和解说——新中国成立前,族与族、村与村之间,有的为土地边界、山峦界线、芦塘划分,纷争不断。一些乡绅就从中进行调解。双方修好之日,要举行盛大酒会。酒能起事,也能落事,半醉容易起事,大醉多能落事。乡绅为了巩固和谈成果,就以“谁醉谁心诚”来鼓动互相劝酒。
逞能说——为了招待好客人,东道主往往要请村里有威信、善言辞、懂席位、大酒量的人担当陪客人。主副陪以把客人陪醉来显示自己的能耐,长此以往,他们的做法演变成为酒桌上的风气。
谐音说——醉与最同音,由最好引申为醉好。客人酒醉,被视为是东道主服务到位的标准。谐音是忌讳、祈福的俗源,多指具体小事,而引发风俗的多是人物事件,如介子推与寒食节、屈原与端午节,单凭谐音似乎不足以形成风气。
综观上述,不论是那种说法,乳山人淳朴善良、豪爽大方、热情好客才是主因。大家以吝啬为耻,总怕给人留下待客惜酒的印象。另外,过去人们把赴宴的事看得太重,客人放不开,劝一劝是必要的。如今,境内官宴不大劝酒了,而民宴照劝不误。那些规矩,民宴还在传承着。吃的是学问,喝的是礼节,就的是风度,饱的是情分。虽然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乳山人所崇尚的是,天下自有那永远不散的情义!(辛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