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桌的讲究
民宴多是在炕上,炕桌呈长方形,一端朝窗而放。主陪、副陪并肩站在炕沿下,斟酒、换菜活动方便。主陪右侧两个位子,炕里边是一席(右上手位),炕外边是三席(右下手位);副陪左侧,里边是二席,外边是四席;背靠南窗的,是五和六席,俗称后瞅。一席和二席、三席和四席、陪客和后瞅,都是隔着桌却正对脸,对着脸的叫“对桌的”。气氛较隆重、有多桌客人时,要在正间地上坐席,用那种正方形的八仙桌,以进屋的门为上菜口,陪客的人背门而坐,仍以陪客人左右手的方位定席位,具体排序与在炕上一样。从方向感上说,与在炕上正相反,这时后瞅靠北墙坐,由此衍生出“媳妇将进房,媒人靠北墙”的诙谐语。万变不离其宗,即使在南倒厅、厢屋家里也是如此排座次。
话说起来简单,要找对席位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坐错了位子,是很丢人的。不该坐上席而坐了,不懂礼仪;应该坐而没有坐,有失身份。但在实际入席时,坐上席的人要谦让一番。从前,父母教子女礼仪时,总会不厌其烦地讲席位的排次。具体排法,朋亲为大,东道主的朋友,要安排好席位;实亲中,依次是舅舅、姑父、姨父;直系亲属,则按辈分排序;同等“身份”,以远道来的为尊。有些地区在外做官的人回乡,遇到乡宴要坐上席,而乳山不是这样,他们都是让给了辈分高的。乳山宴俗许多细节,村与村之间、宴种与宴种之间是有差别的。如婚宴的坐法,随新娘来的送客人是首桌首席,如果送客的来人多,得分散到其他桌上坐一席;直系亲属爷、爹、伯、叔都没有席位。同桌的人,其关系也要考虑。古语“父子不并肩”,引申父子不同席,但老人过生日的贺寿宴除外;平时有矛盾的也应分桌坐之,但有意进行调解时除外。
20世纪八十年初,先饭店、后家庭,圆桌逐渐取代了方桌。官席(泛指企事业单位公务宴会)用圆桌时,主陪在最里边,脸冲着门坐;副陪在最外边,背门而坐;主副陪正对着脸儿。主陪右侧是一席、左侧是二席;副陪右侧是三席、左侧是四席;其他位置,相当于民间的后瞅席。而民宴使用圆桌,仍延续方桌的席位排列方法。因而,很多村民外出做官席时,找不着道道,本打算坐后瞅,其结果却坐了一二席。民宴一桌所坐人数也有说道。民房多不是太宽敞,一桌8人为宜,也是寓意八仙相聚。坐7人的,叫敞口席;坐9人的,叫挂角(方言音:甲)席。实际生活中,只婚宴讲究8人为好,其他宴席人数较随便。
古人宴饮席地而坐,叫坐席,席下有筵(席的垫层),又称筵席。使用餐桌以后,仍沿用这种叫法,并产生了摆放桌子的规矩。饭桌的桌面木纹(或看桌缝)要呈南北方向,如果放错了,那是诅咒人,因为供桌的桌纹是东西摆放的。旧时,某村一位12岁小孩替父亲赴宴,发现东道主把桌子放错了,等盘鱼上来时,他把鱼眼夹在桌边上,放下筷子扬长而去。这小孩被视为懂礼仪的神童,广受人们赞扬。乳山的风俗,客人不能抠鱼眼吃,抠鱼眼意为东道主没长眼珠,即做事不周到,此俗经引申,人们就把爱挑毛病、好沾便宜的人说成是抠眼朋友。(辛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