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总理的民生足迹:去年以来上百场走基层活动


    核心提示: 回溯2014年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4次行走于地方,用100余次深入基层的活动,整整横跨了中国14个省市。这愈加频繁的进入基层的举动,愈加深入的访贫问苦的行为,使政府与民心相互得到通联。 

    用一双脚,丈量神州大地的长宽面积;用一双手,感知民生末梢的冷暖温度。

    回溯2014年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4次行走于地方,用100余次深入基层的活动,整整横跨了中国14个省市。

    这愈加频繁的进入基层的举动,愈加深入的访贫问苦的行为,使政府与民心相互得到通联。

    细数总理的足迹,他走进过最偏远的贫困山区体恤民情,回访过正在进行棚改的棚户区。再看这双手,既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写信鼓劲,又为过年不能回家的农民工冲泡出一碗方便面的温暖。

    正如总理在2013年年初所设立的新一届政府的目标那般——“如果说政府也是民生政府的话,就要重点保障基本民生,来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补民生短板、去民生之痛也确实是总理一直以来着重的发力方向。

    毫无疑问的是,这张网的面积将越织越大、覆盖范围更广,并且愈加紧实牢固。

    牵念“棚改”十余年

    无论是主政地方,还是任职中央,“棚改”一直是萦绕于总理心间的一件民生大事。

    早在10年前,“要住房,找克强”的通俗说法已在辽宁流传。2004年的寒冬,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来到辽宁省抚顺市莫地沟看望居民。

    抚顺市莫地社区支部书记王雅君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回忆说,在亲眼目睹棚户区居民“晴天一身土,雨天摸泥鳅”的生活状况后,李克强对莫地沟的居民作出了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搬出棚户区”的承诺。

    这一掷地有声的承诺,使得莫地沟的棚改进程率先加快,抚顺地区仅用了3年多时间就使98%的棚户区完成了改造。放眼望去,如今的莫地社区楼房排列整齐,马路干净,一切与北方普通小区无异。

    而这棚改的第一锹土挖起后,让更多的人“出棚进楼”,成为总理部署工作的重点之一。

    去年3月,总理来到内蒙古赤峰市考察。一下车,他便攀上陡峭的沙土坡查看铁南棚户区全貌,鞋和裤脚沾满历史伤痕所留下的尘土,眼里看尽城市伤疤之下的棚户区居民的窘境与期盼。

    棚户区居民仅6平方米的小屋让人揪心,碰到下雨就提心吊胆的样子更让人心疼。“一定让你们住上新房!下次我来看你们的新家。”总理这一于心所许的承诺,更加坚定了政府后续加大棚改力度的决心。

    而这一许诺也必将会实现。正如曾在2013年年底前往天津考察西于庄棚户区的总理曾说过,“明年我会再来!”。于是,去年9月李克强再次前往西于庄棚户区,察看棚户改造工程进展。

    西于庄棚改的居民赠予总理一幅字:“一诺千金造福百姓!”

    对此,总理却说,这个“一”不是我一个人,是政府一诺千金。

    时间轮转,承诺陆续一一化为现实,一座座棚改小区拔地而起。2015年2月,贵阳棚改小区渔安新城迎来了住户。2月14日下午,总理也来到了这里,将一把把新房的钥匙交于排队的居民手中。

    “希望这把钥匙不仅可以打开你们的新房,也能开启你们的新生活。”总理说。

    总理走后,一张他亲手贴的烫金“福”字,留在了渔安新城棚改新区的大门上。#p#分页标题#e#

    目前全国的“棚改”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数据显示,国开行2014年发放棚改贷款4086亿元,市场份额占据半壁江山,这一数据也是2013年1628亿元的两倍多,过去一年的棚改贷款规模超过了国开行过去几年累计发放棚改贷款的总规模。

    而在这新年伊始,在总理的密切关注之下,2015年棚改也将步履不停,愈走愈坚定。

    教育为脱贫根本

    “治贫先重教,发展教育是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总理曾这样说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总理深入基层考察时,教育确实是一个必然会提到的问题。

    早在1990年2月17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李克强曾冒着严寒,踏着霜雪,来到安徽省金寨县为希望小学实地考察选址。

    2014年恰逢金寨希望小学校庆25周年,校长和两位老师以及6位贫困生代表联合署名,于10月16日给总理写了一封信,表达感谢。

    短短几天后,金寨希望小学就收到了总理的回信。“贫穷固然可怕,但失去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更加可怕;消除贫困或难短时兑现,可创造公平必须刻不容缓。”信中这样写着。

    这封信既温暖了希望小学的老师与孩子们,也给予了每一个为扶贫教育事业所作出贡献的人前进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1个月之后的11月19日,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

    并且明确了近期重点,即在片区内扩大新生儿先天性疾病免费筛查范围,扩大贫困地区困难家庭婴幼儿营养改善试点,支持在人口和孤儿数量较多的县(市)建设儿童福利机构,逐步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多项保障措施。

    当天下午,总理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浙江义乌考察,恰逢当地团委正组织给青海农村贫困儿童发爱心快递。总理又立即参与其中,现场捐款并为包裹贴上爱心标志,将这份爱心的温度传递给孩子们。

    儿童为国家的未来,需要得到好的教育保障。而普遍的高等教育,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2015年春节前夕,李克强在贵州考察时来到了大山深处的黎平县侗族贫困村蒲洞村,与村中返乡归来的大学生亲切的围坐交谈。

    火焰映照下每个人的脸颊都是红扑扑的暖,而更让人内心为之振奋的是总理一席话。

    李克强说,国家不断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就是要为这些地区多培养人才。国家会进一步研究完善助学贷款等扶持政策,帮助更多寒门学子完成学业,更好服务家乡、服务社会。

    “越是贫困的地方,越需要知识的力量。”总理说。

    拔掉“穷根子”增加基础供给

    除教育之外,更多的弱势群体,也亟需社会的帮扶。正如总理在去年两会期间所言,将继续着重做“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这三件大事。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3月,在赤峰铁南棚户区的一间5平米残疾人经营的小店中,总理躬下身子细致询问群众生活状况的画面,以及临走时的那句“政府一定要给予残疾人生活保障,让你们的日子尽快好起来”,亦让这位店主感慨良久。

    同年9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众兜底线救急难。临时救助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救助资金列入地方预算,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由于老百姓的困难各种各样,此前的救助政策都不能非常全面地涵盖,所以需要临时救助制度以补百姓不时之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临时救助制度的建立,使得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更加健全。#p#分页标题#e#

    他举例说,“如突然一个家庭面临人祸或意外病痛时,由于其本身并不是低保家庭,所以低保制度下的好多政策就享受不了,这时就需要临时救助作为补充。”

    除帮扶弱势群体外,山区偏远地区相对更为普遍的贫困现象,总理也时刻关注,致力于寻求解决之道。

    2015年春节前夕,总理十分牵挂困难群众的生活。2月13日,他来到大山深处的贵州省黎平县蒲洞村看望贫困村民。

    车子在盘山路上颠簸前行,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崖,急弯一个接一个,狭窄的道路有时只容单车通行。颠簸行驶了一小时后,李克强才抵达蒲洞村。

    这个侗族寨子是国家一类贫困村,贫困人口超过43%,年人均收入只有2160元人民币,村里许多房子四处透风。

    看着这些漏风漏雨的房屋,以及相互缠绕着老旧电线,踩着嘎吱作响的简陋木楼梯,总理一脸凝重,民生之痛他看在眼里,他叮嘱着随行的负责人一定要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努力让群众住得安全、温暖。

    总理走入贫困户家中仔细查看饮水状况,询问还有哪些困难,并向他们送上在集市购买的年货。随后,总理又走进村卫生室详细了解村民就医、药品价格等情况,告诉村医国家要进一步提高广大村医收入,解除后顾之忧,叮嘱他们更安心地服务好农民。

    总理说,打好扶贫攻坚战,根本要靠发展。我们将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医疗卫生、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供给,这都是扶在根上、帮在点上的举措,广大干部要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一起努力拔掉“穷根子”。

    此后一天,在贵州黎洛高速农民工服务站,一碗泡面让返乡农民工吴奇心里暖洋洋的。

    总理亲手将面冲泡好交于吴奇手上,并对在场农民工说,这是家乡的味道,召唤其尽快回家。

    总理说,你们为国家建设辛勤付出,与家人聚少离多。我们要顺应大家意愿,制定综合性政策,把促进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结合起来,这既能让你们就近照顾家里,也可以有力带动贫困地区发展。(记者 周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