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书香四溢


  一方小小的农家书屋,能成为丰富农民精神的“阵地”么?且先听听下面这个故事——在暑期,袁州区湖田镇湖田村的农家书屋,不少学生前来看书或借书。管理员龙水亮介绍说:“平时农闲时节,多是农民老表们来看书。放暑假了,学生成了这里的常客。”

  湖田村农家书屋是江西省第一批建设的农家书屋,2009年建成,面积25平方米。管理员龙水亮介绍说,书屋阅读环境比较好,配齐了阅览桌椅,有6个书柜,共有图书3000多册,报纸和杂志30多种,还有电子音像制品100多张。图书包括农业科技类、文学类、文艺类、少儿类、生活综合类。为方便借阅,书屋配备了借阅登记本、制作了农民借书证。

  农家书屋开放2年多来,村民看书、借书比较踊跃,目前已借出图书300多本。为解决图书品种少等问题和不足,湖田村农家书屋还定期对图书进行轮换,满足村民对新政策、新知识的渴望。

  “以前养殖有个什么疑难问题,还要找区里的专家,费时又费力,现在书屋也是一个专家库,有不少农业方面的知识。”养殖大户吴义军说,他开办了一个养殖场,饲养鸡鸭、鱼、猪,经常需要掌握相关知识和信息。

  自从农家书屋创办以来,邻里更加团结,家庭更和睦了。村民王锦生说,村里老人、妇女和孩子居多,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打工,农忙时因怕孩子到处玩,农家书屋也成了“托儿所”。这里不光是大人们的好去处,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记者点评:

  “农民的心散了,农村文化荒芜了”,随着大量农村人员外出务工,不少人对农村向心力和凝聚性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新时期新情况提出了新命题和新任务。

  2008年,我省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其中出版物由政府统一配备,每个书屋图书一般不少于1500册,品种不少于500种(含必备书目),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并具备满足出版物陈列、借阅、管理的基本条件。

  一方农家书屋,成了构筑农民交流的公共平台,培养了现代新型农民,助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在难能可贵!由此可见,建设发展型、公共型、调控型、精细型、效能型“五型”财政,在“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以及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截至2010年底,省财政按要求统筹安排配套资金11805万元,建成农家书屋11835家。

  本报记者李冬明 通讯员张绳庚 刘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