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尽职守 一心为民——成都市工商局着力创新履职尽责实录


    责任,奉献,创新,这些极为普通的字眼,在成都市工商局干部职工的心里,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因为他们深知,蓝色的制服,意味着神圣的职责;繁荣的市场,意味着辛勤的付出;平静的生活,意味着永远的奉献。
国徽头上戴、责任肩上挑,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篇篇真心为民的时代华章——
    2011年12月11日,都江堰市予乐高桥商贸市场内。
和往常一样,市民黎明一早就来到市场,准备买些新鲜猪肉。听说也能像超市一样打印小票,他试着打印了一张,一系列清晰的信息便显示在票据上:从市场名称到秤的编号,从购买时间到猪肉溯源,从重量到总价,一应俱全。他高兴地说:“现在买猪肉,那才叫放心呀。”
这是成都市工商局从源头上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真实的一幕。
创新,让“菜篮子”更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成都市工商局坚持把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作为市场监管的“第一要务”,着力为成都创建“放心安全食品城”履职尽责。
从猪肉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到食品行业信用监管,从传统市场监控到现代信息化监管,成都市工商局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监管之路。
——物联网技术保障猪肉质量。成都各大菜市场和超市,每家猪肉店铺都有一个猪肉质量安全溯源小票打印机。购买了生猪产品,摊主会打印一张记载着市场编号、溯源秤编号、收据号、购买时间、品名、重量、单价、价格等详细信息的溯源小票,通过12316专用电话核对、网络查询、短信查询等渠道,消费者可以查到相关的信息。
“从饲养到屠宰,从流通到消费,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关系食品安全。实现全程可溯源、全程信息化监管,既是工商职能在新时期的一个具体发展,更是工商干部一心为民的真实体现。”成都市工商局局长杨洪举一语破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通过工商等部门扎实细致的工作,目前,成都中心城区166个市场,共计4000余猪肉经营户实现了安全溯源;14个郊区县市的城关农贸市场生猪产品溯源工作已全部到位,51个市场共安装溯源电子秤1296台,生猪质量溯源体系就此覆盖全域成都。
其实,不仅是猪肉,普通蔬菜,只要想进入成都市场,都必须保证能够可溯源。
每天早晨,零售摊主们到批发市场持卡购菜,再把新鲜的蔬菜运回市场销售,购销过程,均可得到一张标注有详细信息的溯源小票。
目前,成都已经在全市4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8家批零兼营的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中心城区50%(50家)的标准化农贸市场、86家大型连锁超市、餐饮连锁企业和学校食堂进行试点,基本实现了蔬菜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目标。
——食品行业信用档案管理。2011年6月,成都市工商局牵头启动了食品行业信用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形成以日常监管、抽检信息、送检信息、信用分类、专项整治、申诉信息、添加剂信息、原材料信息、从业人员健康证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工商食品信用档案子系统的模板。目前,系统建设已进入基础信用档案建设阶段,共采集了流通领域23420户、生产领域2836户、餐饮服务领域27938户主体的相关数据,初步建立了流通领域的信用档案数据库和生产领域主体的基础数据库。这种长效监管机制的建设,将使成都食品监管信息化水平和行业信用约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有效支撑“美食之都”、“宜居之城”的城市美誉。
2011年1至11月,全市工商机关还开展各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执法行动29次,检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经营主体179449户次,检查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7114个次,查获并销毁无“QS”和“三无”等各类不合格食品2425.569公斤,查获取缔无照经营食品经营户660户,查处各类食品违法违规案件153件。
近3年来,成都市工商局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做到机构迅速组建,机制制度不断完善,专项整治工作强力推进,监管短板有效弥补,给老百姓的“菜篮子”和餐桌消费筑起了一道严密的食品安全“防火墙”。
“现在进市场,无论买什么,都比以前放心啦。”群众平凡的话语,让成都工商人深感欣慰。
创新,让产业更壮大
    去年9月,在第四届中国商标节活动中,成都市工商局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授予 “商标保护奖”殊荣。
“品牌是市场的向导,品牌更是产业的核心。”成都市工商局一直牢牢记着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嘱咐。
事实上,他们也一直致力于把品牌战略贯穿到履行职能的全过程。
——纳入城乡统筹全领域。2010年6月,成都市成为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品牌战略呈现“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自主、行业促进、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局面,实现了品牌战略工作从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主导行为的工作新格局。为此,成都市先后出台了 《建设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工作意见》和《大力推进品牌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政策层面上强化了政府主导实施商标战略的工作力度。
——融进产业发展全过程。成都市通过“品牌战略进园区,培育品牌产业集群”等措施,在21个工业园区建立了商标战略工作站,制订了《成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品牌战略工作的实施意见》,帮助园区企业保护商标和拓展市场,培育一批知名度高、信誉度高、竞争力强的优势品牌集群,在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中形成更强大的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实现品牌申报全方位。以地理标志为纽带建立商标富农机制,为品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9年,“郫县豆瓣”实现了成都市地理标志驰名商标的 “零突破”;品牌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科伦”、“光明光电”、“硅宝”、“彩虹”、“新筑”等一批自主创新的品牌企业,已成立国家级实验室或成为行业龙头。以“银杏”、“皇城老妈”、“红旗连锁”、“富森”为代表的服务业品牌,极大地提升了“宜居、宜商、宜游”的成都形象。
——完成品牌类型全覆盖。目前,成都市注册商标申请总量突破10万件,领跑中西部城市。其中中国驰名商标总数51件,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5位;四川省著名商标334件,成都市著名商标36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9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164件。2010年,驰名商标企业年产值达1100亿元,占全市GDP的20%。
——推动文化资产品牌化。近年来,工商部门着重从成都历史文化公共品牌的挖掘、培育、扶持和保护等方面着手,推动对各类城市历史文化公共资源的商标注册,扶持历史文化公共品牌市场拓展,开展预防和处置恶意抢注专项工作。目前,全市21个中华老字号均取得注册商标,“都江堰”和“青城山”、“宽窄巷子”文化旅游资源已进行全类商标注册;“水井坊”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变无形资产为有形资产,真正使品牌成为提升成都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成都工商部门当前的工作重点,更是未来履行职能的重大主攻方向。”
面对全新的发展态势,成都市工商局一班人胸有成竹,将在建设“宜人宜商宜业”的发展环境和促进成渝经济区加快发展进程中,再写创新的多彩篇章!
□李海 高航图片由成都市工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