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着干 创新干 重庆31个远郊区县城整体发力


   把31个远郊区县城打造成区域经济中心,建设500个现代化小城镇,加快缩小区域差距。 ——摘自“共富十二条”



    华龙网讯(记者 周雨)2011年1至9月,全市31个远郊区县(綦江、万盛、大足、双桥仍按原4区县指标统计)共实现GDP3950.3亿元,同比增长17.9%,比全市高1.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2217.3亿元,同比增长24.2%,占全市工业比重63.7%;地方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683.3亿元、3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15%、67%,较全市分别快26.2和10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市31个远郊区县在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上“比着干、创新干”,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吸引力和承载力显著增强,呈现出“你追我赶、整体发力”的良好局面。
    规模与品质良性互动
    “区县的发展是重庆成功的基础!”2008年1月,市委书记薄熙来在40个区县的书记、区长及县长座谈会上指出,任何一个区县,只有改善了基础设施,增强了县城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才有条件融入到市场化进程中,才有能力参与现代的经济交流,才具备了外引内联、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
    从这一年起,市政府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挤出资金,给31个远郊区县每个拨付2500万元,主要用于学校、医院、图书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商业街等“几大件”建设,以帮助各区县城完善功能、提档升级,增强集散能力。
    2009年起,这笔资金增加至3000万元。截至目前,31个远郊区县共计利用市级专项资金34.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19.1亿元,实施项目197个,“几大件”全部配齐的远郊区县达到22个,比2007年增加17个。
    2011年,我市又全面启动远郊区县城主干道环境综合改造,投资31亿元,完成83段、160公里主干道综合改造工程,并投资4.3亿元对远郊区县城的66个旧居住小区实施综合整治。
    2008年起,市国资委先后担保融资50亿元,帮助渝东北、渝东南16个区县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今年又启动了“第二轮50亿元担保融通计划”。
    在市级项目带动下,各远郊区县纷纷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实现了城市规模与品质的良性互动发展。
    2008年起,永川区累计投资30亿元,整治26公里城区污染严重的河道,建起了总面积2500多亩的神女湖、凤凰湖、兴龙湖等3座水体公园,带活了新城区建设,城区面积由30平方公里扩大到42平方公里。
    江津自筹资金100多亿元,实施了九江大道、西江大道、江津长江大桥、几江长江大桥等一批连接外环的骨干交通工程,把重庆的外环变成江津的“外环”,城区发展由此突破长江阻隔,实现跨江北上,形成“一江两岸”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格局,城区面积由20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
    铜梁则修建了雪庵公园、人民公园、玉泉公园等10多个公园、广场,迎宾路、龙门街等8条森林大道,以及图书馆、全民健身中心、淮远河商业步行街、巴岳山登山步道等一批“大件”,城市规模由10平方公里扩大至30平方公里。
    荣昌也修建了7个公园、8个广场,成为国家级园林县城,形成了3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
    发展与民生相互促进
    城市品质的大幅提高、配套功能的日趋完善,不仅改善了民生,让当地市民住得更舒适、活得更健康,也改善了经济发展条件,使各远郊区县城具备了外引内联、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参与现代经济交流的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发展与民生相互促进,大幅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
    璧山在城市建设上致力于打造“深绿城市”,在2010年一举关掉璧南河沿线273家污染企业,将这条又黑又臭的母亲河重新变得清流潺潺、鱼虾成群、杨柳依依。与此同时,该县还以每天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推进城市公共绿地建设,一年新建公共绿地300万平方米。
    大批污染企业的关闭,不仅没使该县经济倒退,反因环境的大幅改善,使该县在我市打造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中抢得先机,一举引进了80多家微电子企业,去年前三季度GDP的增速达到24%,为全市第一;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倍,在31个远郊区县排名第一。
    永川通过“无中生有”兴建“三湖”,塑造出了精美城市形象,很快便成为招商引资利器。该区不仅发展起41个笔电配套项目,一举攻克长期制约该区发展的工业“短腿”难题,还引进19个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在培育现代服务业上先声夺人。
    远离主城的云阳县,则坚持把城市当景区来建设、把城区当客厅来管理,兴建了龙脊岭公园等68个公园、广场、游园,将这个两江环绕的县城打造得绿树成荫,如同长江边上铺开的一幅美丽画卷。这样的环境不仅住在里面的老百姓觉得舒心,客人来了也愿意留下来,由此吸引了金田塑业、还少堂等一大批企业落户云阳。2011年前三季度,该县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1.7%,增幅在全市40个区县位居第一。
    去年1至9月的数据表明:“一圈”14个远郊区县经济发展提速发力,有10个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渝东北11个区县继续全市领先,有9个保持在增速16%以上;渝东南6个区县的增速虽相对较缓,但仍达到15.8%,追赶势头不弱。可以说,我市31个远郊区县经济呈现出了“你追我赶、整体发力”的良好态势。
    在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上出台的“共富十二条”中,其中第12条就是:把31个远郊区县城打造成区域经济中心,建设500个现代化小城镇,尽快缩小“一圈”、“两翼”间的差距。
    “区县发展,正逢其时,大有可为!”薄熙来认为,重庆发展的潜力在区县,我们提出缩小“三个差距”,特别重视区县、“两翼”地区的发展,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重庆的统筹协调发展。可以说,区县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皆备,好好干上几年,一定会令人刮目相看。
    大事记
    (1)2007年7月,市政府建立“一圈”对口帮扶“两翼”机制,由“一圈”内的21个区县(包括北部新区)与“两翼”的17个区县结成帮扶对子。
    (2)2008年,市政府给31个远郊区县每个2500万元财政补贴,主要用于学校、医院、图书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商业街等“几大件”建设。2009年起,此社会事业专项资金提高至每年3000万元。
    (3)2008年起,市国资委先后担保融资50亿元,帮助渝东北、渝东南16个区县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今年又启动了“第二轮50亿元担保融通计划”。
    (4)2010年5月17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城市的决定》,提出加大对万州的政策扶持力度,到2020年,力争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20平方公里以上,城区人口达到150万人左右的特大中心城市。
    (5)2010年12月21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把黔江建成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决定》,赋予涪陵打造江南万亿工业走廊核心区、打造百万人口现代化宜居城市等八大任务,提出努力把黔江建设成为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渝鄂湘黔毗邻地区公共服务高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示范区和渝东南的重要开放门户。
    (6)2011年8月16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江津、合川、永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提出把江津、合川、永川建成主城重要的卫星城市、渝西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市重要的产业基地、成渝经济区战略支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到2020年,三区中心城区人口均达到100万,建成区面积均达到100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1500亿元,全面建成现代化大城市。
    媒体声音
    展开重庆地图,8.24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如同一只展翅腾飞的凤凰——以主城区为核心的1小时城市经济区,“一圈”是“凤头”,渝东北和渝东南是“两翼”。
    “凤凰”的翅膀十分沉重,以三峡库区、民族山区为主的“两翼”地区基础条件差、发展速度慢、贫困人口多。大巴山腹地的城口县到重庆主城区,几年前开车还需要两天时间,县干部到重庆开会先要坐车到四川省境内,再辗转奔往重庆主城区。
    虽然幅员面积比一些省还大,但由于直辖市体制,重庆没有地市这级中间管理层,直接管理40个区县。是故,区县兴,则重庆兴;区县强,则重庆强。离开了“两翼”,重庆这只“凤凰”就飞不起来。
    ——《瞭望》
    区域发展差距大,是重庆“缩小三个差距”的另一个重大难题。与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相比,渝东南、渝东北这“两翼”基础条件差、发展速度慢、贫困人口多。
    对此,重庆一方面调整市级对区县税收分成比例,确保财力向“两翼”区县和贫困区县倾斜,将区县最低人均财力提高到10万元以上,以求逐步将“一圈”与“两翼”人均一般预算差距缩小到2.5:1,同时重点为31个远郊区县城配齐学校、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商业街等“几大件”,使其具备区域性小中心功能。
    ——《半月谈》
    区县城是重庆发展的一个个增长极,在各自区域发展中起着“火车头”的作用。推进重庆的城市化,在抓好主城建设的同时,很重要的一点要抓好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25个区县县城的建设。这块搞得好不好,关乎重庆特征的城市化进程,关乎“三个差距”的缩小,也关乎区县自身的发展。
    ——《中国经济导报》
    关于如何实现重庆“两翼”的快速发展,重庆市领导集体对此的认知是一致的。既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强化“两翼”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利用大开放和市场化机制,以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为契机,以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盘活农村要素市场,引导人口、土地、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充分流动和开发利用。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区域大协作优势,城市反哺农村,富裕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并创造一种机制,使重庆40个区县成为40只小老虎,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两翼”地区脱贫,区县之间彼此形成各具特色、竞争发展的态势。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