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两大国家战略交汇点
早春二月,绵阳科技城生机勃勃。九洲军民融合产业园、丰谷万吨曲酒生产基地相继开工、投产;二环路、绕城高速等路基已近完成;城南新区、城西新区众多项目加快入驻……
“国家科技城”,“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这是《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对绵阳科技城的崭新定位。去年,国务院批复的《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确定新目标:科技城要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聚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
站在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绵阳科技城负重前行。
一城三区
“两化”互动新格局
绵阳城南,以长虹智能手机为代表,一大批项目正形成智能家电产业链。
城南新区是绵阳正在加快建设的“一城三区”之一。一城是原有的中央核心区,城西新区和城南新区分别以国家级高新区绵阳高新区和绵阳经开区为龙头,科教创新区以科教园区为核心,整合西南科大等科研院所资源,形成创新创意区域。
“一城三区”,刷新了科技城的空间布局。
为何要在一城基础上建设三区?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解读:科技城经过11年的发展,原有城市空间已不适应发展的要求,绵阳做大做强产业科技城,就必须按照“两化”互动的要求,完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科技城产业支撑。
“新的空间布局,最大的特点是对产业功能的清晰定位。”科技城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知名机构都为科技城新一轮规划把关。
新布局带来新变化。“一城三区”明确了作为科技城建设主体的责任,过去各园区间定位重复、招商恶性竞争的现象不复存在,土地、生产要素等资源得到优化利用,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城西新区去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3个,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产业形成集群,区域内工业产值超过700亿元。
城南新区在建拟建工业项目近80个,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科教创新区300家创新企业进驻。可容纳8万多学子,新增2万就业岗位的教育园区基本建成。
现在,绵阳科技城已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和食品医药、化工环保等“2+4”优势产业,上市企业达到7家。旭虹玻璃基板、九洲科技工业园、中国重汽重卡基地、川汽新能源汽车等一大批项目加快建设并部分达产,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园区倍增明显,有望3年再造一个工业科技城。
去年,科技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6.69亿元,其中第二产业比重高达65.3%。科技城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5%、22.2%。
三新城齐发
军民融合新探索
在涪城区新皂镇古井村,空气动力新城建设进入攻坚期,数个风洞正在安装调试。这座“新城”占地4000余亩,一应设施齐备,实现了产城融合。
空气动力新城是绵阳人耳熟能详的“三新城”之一。
“三新城”包括:争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家重大专项落户绵阳,促进新材料、环保、激光、核技术研发和产业一体化,建设科学新城;加快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灾后新区项目相关工作,促进空气动力学实验研究与民用空气动力技术产业一体化,建设空气动力新城;加快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实验基地项目相关工作,促进航空发动机大型实验与航空科技产业一体化,建设航空新城。
空气动力新城和航空新城建设已全面展开,有望在2014年全面建成。2010年12月科学新城专项选址答辩中,绵阳在诸多竞争城市中排名第一。
“三新城”总投资超过350亿元,将实现科研成果与市场应用的直接结合。数百亿元的投资将形成巨大的拉动效应,大幅提升科技城的形象和科技含量,增强人才集聚和创新能力。
建设“三新城”是绵阳实现军民融合的新方式。
作为国家唯一命名的科技城,军民融合是科技城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科技资源转化的根本路径。通过军民融合发展,长虹、九洲跨越百亿规模,利尔化学、西普、日普、科莱电梯等一批企业加速壮大。通过推动“军工技术-民用技术-民用产品”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的转化,科技城催生100多户科技创新企业,涉及300余个专业领域。
2011年,绵阳推动九洲集团和一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九九瑞迪公司,将九洲的市场优势和院所的技术优势结合,对科研人员进行股权激励,使数字成像技术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
“一院所、一企业、一产业、一特色”,这是科技城实现军民融合新的增长方式,仅中物院旗下就已催生20多个科技型企业;中国兵器工业第58研究所诞生了两个电子高科技产业集团。
2011年,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达到815亿元,磁性材料、数字成像技术等在全国领先,三网融合与物联网、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
宜居科技城
发展环境新突破
“建设绿色低碳的宜居科技城。”科技城新的规划为绵阳城市发展描绘出美好蓝图。
既要建设产业科技城,也要建设山水生态科技城。绵阳把城市建设作为“两化”互动的重要平台和推动科技城加快发展的环境支撑,在抓产业的同时,同步建好百万人口大城市。
早在2010年,绵阳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03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达到107万,成为省内第二个百万人口大城市。新的科技城规划确定:“十二五”末绵阳城区面积将达150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超过150万。
“一城三区”的布局,铺就了科技城大城市组团发展的格局。
为夯实百万人口大城市基础,绵阳科技城坚持适度超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底,绵阳二环路西半环将通车,绕城高速有望在明年6月建成通车,城市框架进一步展开。加快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绵遂高速通车,成绵复线、成德南高速、成绵乐客专等重要通道加快建设,绵阳机场航线大幅增加。今年,绵阳将投资36亿元建设高速公路,全力构建“两环十射一连线”高速公路路网布局。
园区、城市扩张到哪里,配套设施就跟进到哪里。前不久,科技城在人气渐旺的科教创新区、经开区成立了综合性医疗机构,满足当地群众的医疗需求。全市近两年斥资50多亿元改造背街小巷、交通堵点,打造长达800公里的城市绿道,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城市环境不断改善。
改造“硬”环境,优化“软”环境。科技城先后建立了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精简行政审批事项110多项,推行“一站式”、“一章对外”等行政服务,对投资项目和工商企业注册并联审批,为重大投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率先推行网上招投标,建立全程跟踪项目服务制度,全力营造社会满意的政务环境。
去年,科技城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299个,实际到位资金165.37亿元。世界500强企业艾默生、普思电子、友达光电,国内100强企业中国重汽等知名企业和项目相继落户绵阳。
(原载2月29日《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