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县域经济与民生事业统筹发展
县域是城乡的结合体,是具有完备功能的基本区域单元,既是城市向农村的延伸,也是农村通向城市的必经地,更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点,同时,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处于保障民生、安民富民的第一线,以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不断富裕为根本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归宿和题中之义。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做好‘三农’工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并确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海西建设的重要举措。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未来一段时期,促进县域经济与民生事业统筹发展,既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命题,也是福建构建和谐社会,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主题。
从本质上而言,多数县域经济是基于自身所辖城镇乡村的资源禀赋为条件,以满足本地生产生活的日常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不断富裕的一种“民生经济”。因此,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民生经济即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归宿和题中之义。
福建90%的面积和75%的人口在县域。近年来,福建县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福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从总体上看,福建县域经济与城区经济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全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城乡统筹与农村民生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发掘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的贡献潜力,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并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壮大县域经济”的要求,2003年,福建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把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富民强县”。近十年来,福建县域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县域民生状况得到不断改善,呈现出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与此同时,随着海西建设不断推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破解的关键问题。2011年,福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学习和推广晋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把“晋江经验”推向全省,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并明确了今后五年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其中不仅要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还提出到2015年,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发展目标,并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目标。在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确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海西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全省上下正加大力度培育县域特色经济,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然而,与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相比,福建县域民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仍然是“短板”。基于此,要准确把握解决民生问题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更高起点上统筹县域经济与民生事业发展,用统筹的办法解决民生问题,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解决民生问题的高度推进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本质是民生经济,而民生经济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归宿和题中之义,其最直接、最广泛的表现形式就是民营经济。总体来看,县域范围内国有经济成分薄弱,支撑县域经济的主要力量是民营经济。因此,只有民营经济的发展,才会有县域经济的壮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而从其他地区发展经验看,发达的县域无不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了,才能较大程度地促进民生改善,并实现良性互动。因此,要从解决民生问题的高度推进县域民营经济,积极发展以满足本地生产生活的日常需求为导向的“民生经济”,保障群众能就业、有收入、安居乐业和不断富裕。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县域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民生领域的资源倾斜投入制度,构建普惠民生的长效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县域教育、医疗、文化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把扩大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理顺分配关系,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健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县域民生基本需求,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完善农村社区养老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推广“晋江经验”,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和民生事业协调发展。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晋江逐渐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发展之路,创造出民营经济和民生事业协调发展的“晋江经验”,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民营经济充分发展的“晋江模式”。目前,晋江民营企业已超万家,民营经济非常活跃,在县域经济总量中“十分天下有其九”。而且,产业集群发达,成为晋江县域经济最突出的特点和最鲜明的优势。此外,晋江在推动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以“建设经济强市,打造幸福晋江”作为新的发展目标,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事业、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幸福家园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首先,晋江打破了城乡二元管理模式,构建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与市民待遇一致,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一体化;其次,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打破本地人与外地人界限,平等对待,积极创造条件,让“新晋江人”和本地人共享普惠待遇;再次,探索社会服务与管理的一体化建设,扎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构建人人共享的“幸福晋江”。通过这些措施,晋江有效降低了城乡差别感,增强了城市归属感和民生满足感,实现了幸福指数与经济指标同步提高,为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协调发展县域民营经济和民生事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晋江经验”。
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县域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城乡接合部的小城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做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之一,并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善民生事业,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总之,小城镇建设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改善民生是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意见要求,小城镇建设涉及范围广泛,包含内容丰富。其中包括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小城镇卫生事业,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保证镇村居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加快小城镇公共文化休闲设施建设,推进建设集文化站、图书馆、体育活动室等功能为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可以看出,加快小城镇建设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反之,通过小城镇建设的示范效用,城镇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将吸引更多的农村“能人”扎根小城镇、更多民营企业进驻小城镇,这无疑将推进小城镇建设,并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为推进城乡统筹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必须把改善民生贯穿于城镇化进程的始终,实现小城镇建设与改善民生良性互动,促进县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