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迈出新步伐 确保发展的阳光照到每一寸土地


   3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要注重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总书记对江苏未来发展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指示,那么,要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方面迈出新步伐,江苏有何优势和经验?下一步应该往什么方向努力?    苏州先导:
    城乡一体化成全国探路者
    【典型样本】对69岁的农民李云根来说,一切的变化都是从搬进集中居住区的新房子里开始的——2004年,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的联港村整体拆迁,老李两个儿子在集中小区里各分到两套房。大儿子卖掉其中一套房,用这笔钱办了爿厂。短短几年,小厂变大厂,小儿子、小儿媳、女儿、女婿先后进了厂,老李也来到厂里搞后勤。
    搬进集中小区的同时,老李户口簿上的身份也从“农民”变成了“居民”。老李领到了以前只有城里人才有的劳保卡和医保卡。劳保卡上每个月都会进来一笔钱,10天前,老伴突发胆结石住进苏州市中医院,老李拿出医保卡,和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李云根的“根”还在农村,但是他已完全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正是苏州300多万农民在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受益者之一。
    【先导优势】苏州的做法是:以土地股份合作,推进土地流转;以产权制度改革,再造集体经济组织;以新型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抱团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变“股权”,解放了土地,也解放了农民;加快了土地流转,为农民获取长期土地收益构建了政策和制度框架。社会保障,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点所在、难点所在、关键所在。随着政府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苏州市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家庭,在义务教育、合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扶贫帮困等方面实现全覆盖。通电、通公路、通公交、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谓之“七通”,苏州所有建制村全都实现了。七通,促进了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三化”与“三农”的互动并进。苏州人表示,考虑问题城市归城市、农村归农村,工作部署就城市抓城市、就农村抓农村,这种“两张皮”的陈旧思维,早已被摒弃。
    苏州的做法已成全国典型。探路者的经验成为我省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优势所在。去年,全省党代会对未来几年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出了明确要求: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提升;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和功能互补、特色鲜明、优美宜居的现代城乡形态基本形成。
    苏北振兴:
    区域协调发展重大转折
    【典型样本】在宿迁市城西一片原生态农村中,有一个按苏州工业园区模式建设的“飞地”——苏州宿迁工业园。5年多来,园区注册项目总投资超过120亿元,推动了当地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推动了当地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南北共建园区,承接着苏南产业梯度转移,承担着推动苏北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长电科技总公司位于江阴,其主导产品半导体封装测试业务已具备国际竞争力。随着市场份额的增加以及降低成本的需求,公司选择将部分业务转移到苏北——苏宿工业园区。目前,长电科技(宿迁)公司亩均投资强度创下苏北最高。在产业结构上,苏宿园区引进的产业与宿迁已有产业错开,着重引进了电子、新材料等制造业企业,同时引进了创元期货、苏州工业园区设计研究院、苏州物流中心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所引进的外资份额目前已占宿迁全市的三分之一。
    在苏宿牵手的同时,南京与淮安、无锡与徐州、常州与盐城、镇江与连云港也分别结成“对子”,苏南苏北携手共进的势头令人惊叹。苏北崛起,是近年来江苏经济版图上最大的变化,也是江苏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成功尝试。
    【先导优势】 省委书记罗志军3月3日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会”特别节目采访时指出:“实际上,过去这十年是苏北发展最快的十年,而且也是江苏南北差距缩小最快的一段时间。现在苏北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都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超过了苏南。而且苏北占全省经济的总量不是降低而是在提升,这是一个重大转折。”
    早在1984年,省第七次党代会就提出了“加快发展苏北,积极提高苏南”的方针;1994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把区域共同发展作为三大发展战略之一。自200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苏北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在扶持苏北产业发展、促进对内对外开放、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增加基础建设投入、推动苏南苏北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发布的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把在新起点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苏北振兴作为必须继续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的苏北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更重要的是,苏北发展正面临我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整体纳入长三角的重大历史机遇,这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苏北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操作的抓手。
    建立机制,
    做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先行者
    【努力方向】 从地图上看,江苏犹如一艘远航的巨轮,苏南、苏中、苏北恰似船首、船身、船尾,首接东海,尾连黄海,气势非凡。江苏原来有两句话,叫“基本现代化看苏南,全面小康看苏北”。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如何让这艘巨轮驶得更稳、更快?这些问题已在我省《“十二五”规划》中得到了很好的解答。
    规划首先提出要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对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互动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也做出了具体部署。
    “更高层次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省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解读说,一是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振兴苏北的第一方略,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工业化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低成本优势,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切实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合理布局现代服务业。二是更加注重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集中力量建设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沿海中心城市,重点推进以连云港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新兴临海中心城镇。形成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为接点,重点城镇和一般建制镇为补充的东陇海经济带城镇体系。三是更加注重富民优先,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更加注重发展苏北社会事业,促进全省各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新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加大对苏北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用于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专项资金重点投向苏北。四是更加注重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把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作为支持苏北发展最有力的举措。推进以连云港为重点的港口建设,提升港口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完善集疏运体系,增强沿海港口综合竞争力。
    【专家建议】 省政府参事刘立仁表示,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江苏优势明显。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奋斗,江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成为全国城乡发展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苏州等地城乡一体化的经验为全国提供了示范样本,全省数千万农民分享着越来越多改革发展红利。在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以后,配套的政策、措施十分重要。“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要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加大对苏北发展的扶持力度;二是强调增强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 (夏 丹 朱新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