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沿海开发实行区镇合一新体制


启东寅阳乡村一角。 记者 许丛军 摄
大米草在堤外摇曳,港口内外停泊着大小渔船,码头上、小巷里弥漫着鱼虾腥味——这是沿海小镇通常给外来客留下的印记。
伴随江苏新一轮沿海开发的滚滚春潮,沿海小镇纷纷踏上由“镇”到“城”的转型之路。其中,寅阳、吕四港、东灶港、包场、三余、长沙、洋口、老坝港8镇,更因独特的地理位置,肩负着探路者的重任。

沿海八镇 重任在肩
从古代的兴灶煮盐,到近代的废灶兴垦,再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围垦开发滩涂,南通的沿海开发基本沿袭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开发轨迹。
目前,南通沿海前沿与沿江地区相比,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工业化发展仅仅达到初期阶段。城镇规模总体偏小、人口偏少,基础性、生产性、生活性服务功能不足。统计显示,沿海8镇镇区平均面积才3.21平方公里,不到全市平均数的一半。镇区平均人口仅为1.76万人,比全市平均数还少6000人。
海门包场镇党委书记曹晓东认为,借势新一轮沿海开发的东风,打造现代化的沿海城镇,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滨海城镇带,不仅是城市化、工业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南通迈向基本现代化、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需要,对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市沿海办综合处处长施宏杰认为,城镇是沿海开发的重要依托,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并进,必然要求产业和人口、资源等要素迅速集聚,形成具有各自风貌和特色的现代化城镇,这也是南通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的重要一环。
市委、市政府站在沿海大开发的战略高度,赋予8大沿海重点中心镇新的历史使命: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滨海城镇带,使之成为沿海开发的最新亮点、沿海全方位开发的前进阵地。
新使命,催生新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计划以8个沿海城镇为重点,投入2000亿元用于沿海前沿地区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其中,8镇确保完成总投资近500亿元的80个重点城镇项目建设。到2015年,镇区总面积拓展到146.53平方公里,扩大5倍;镇区总人口增长到43.1万人,增加3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5亿元,增长4倍,真正担当起沿海开发转型升级支撑大任。
初春时节,当我们从江苏迎接第一缕阳光的寅阳镇出发,到南通沿海最北端的老坝港,一路上处处感受到激情的脉动,一个以沿海8镇为珠串连而成的滨海城镇带正在加快建设。

港以城兴 港城共荣
港以城兴,港城共荣,产业支撑,是世界港口城市发展壮大的普遍规律,港城、港口、临港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引领,是新一轮沿海开发的必由之路,这也成为沿海八镇、园区主政者的共识。
去年,市党代会以来,通州湾——一个崭新的名字开始叫响江海大地。今年2月13日成立的南通滨海园区建设指挥部响亮提出,要进行港产城一体化开发建设,打造苏东门户、产业航母、海上新城。
3月18日,我们在园区看到一幅热气腾腾的建设画卷:挖土机轰鸣,工人们正在围田平整,基础设施工程正在大踏步推进,金海花苑安居小区已成规模,先期入园的多维机电公司正在加紧生产。“南通东部现代化的国际港口新城将具备如下特征:海景、水境、绿花、文化、数字(化)”,南通滨海园区管委会主任杨建忠说。
驱车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新建的扶海一路、扶海二路宽敞平整,路旁的厂房林立,越江一路及镇区污水管网建设全面开工,城市框架初现。
据如东县发改委张卫东科长介绍,洋口镇区秉持“海之城、生态城、休闲城”三城同创理念,全力打造功能完善的滨海城市综合体,全面开工建设小洋口客运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教育中心等公共设施。未来,镇区将深化“港产城”一体化规划,不断完善港城功能,加快城市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
尽管没有港口依托,但包场的定位依然高远:以产业发展汇聚人气和商气,以产业特色彰显城镇功能特色,合理扩大城镇规模。
曹晓东介绍,围绕“崛起沿海,争创名镇”的目标,包场镇正重点打造电力电缆光纤光缆等3大特色产业,力争成为南通沿海转型升级第一镇。
在基本生活配套功能完备之前,如何聚集人气成为各地普遍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人气是城镇建设的宝贵资源,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投资环境。人气旺,客商才有投资信心。
沿海的同志建议,可采取一定的过渡性办法,如安排专车接送搬迁企业人员上下班等,解决眼前的现实困难。但加快推进区镇集聚人口、人气的前提,必须组织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放宽落户条件,鼓励创业、创新和科技型人才落户区镇,积极稳妥解决长期务工人员、经商人员的落户问题。要制定城乡社保制度转换、接续办法,积极推进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建立农民带资进镇居住、务工和创业机制,促进农民向镇区集中。
更为关键的是,当前要采取超常规手段,充分发挥行政资源优势,聚集产业和人气。很多人建议,有条件的市县部门特别是涉海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应当率先在沿海前沿区域建设办公楼、设立分支机构或营运网点,相关院校要到沿海前沿区域招生办学。

区镇合一 创新体制
大力度推进沿海8镇建设上规模、开发上水平,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资源,释放发展活力。从去年9月,各地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始有序推进“区镇合一”。
所谓“区镇合一”,就是指处于沿海前沿地区的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与所在镇党委、政府合署办公。这一创新举措,旨在为加大沿海开发推进力度提供制度保障。
在市两办指导意见出台前,一些县(市)已先行开始探索。 2008年8月,海门滨海工业新区和东灶港镇“区镇合一”,采取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体化运作:新成立滨海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东灶港镇则保留编制。“实行‘区镇合一’体制,是滨海新区取得显著成果的前提和保证。 ”海门滨海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景裕辉说。
2009年9月,启东将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和吕四港镇合并,实施“两块牌子、一个领导、统一管理”的新型管理体制。
如今,“区镇合一”的新模式在全市广泛推广:
2011年10月,海安对角斜镇和老坝港镇进行区划调整,成立海安老坝港滨海新区,实行“区镇合一”管理模式。“海安老坝港海岸线只有8公里,资源少、载体小。自然禀赋少,更要发奋努力,体制机制改革要跟上。 ”海安老坝港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王怀表示。
今年初,如东县对原有的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海旅游经济开发区和洋口镇实施“一体化”管理。
今年3月20日,市政府发出通知,将通州区三余镇与如东县大豫镇部分区域划归南通滨海园区代管,陆域部分还包括通州滨海新区等。
“这项体制创新,对面积大、人口多、总量小、实力弱的三余来说是个福音,为三余发展构筑了新平台,增添新动力。我们将以此为发展新契机,把三余建成有特色、有规模、有韵味的沿海中心镇。 ”三余镇党委书记王晓东说。
“推广‘区镇一体’管理模式,为沿海港城开发统一协调和统一规划提供制度保障,有助于增强沿海城镇的城市功能,加快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的集聚,推进港产城互动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 ”施宏杰说,市里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
黄海之滨,浪卷云飞,奋力领先江苏新一轮沿海开发,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滨海城镇带,江海儿女再次扬帆远航。

南通日报采访组(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