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企业面临重新“洗牌”
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公布,各企业面临重新“洗牌”
“这个《通知》已经彻底把小规模企业‘卡死’了,以后大型企业将会是市场“群雄逐鹿”最主要的参与者了。”6月12日,一位业内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6月7日,国家工信部给饱受业界争议的多晶硅产业准入条件戴上了“紧箍咒”,把新建、扩产、能耗、污染等一个个“生死命门”矗立在了国内多晶硅企业的面前。
“可以确信,这次开闸是一种有条件的准入,将会放行规模大、有技术水平、综合能耗低的企业,而对散、小企业将会拒绝准入,接下来多晶硅行业将进入大规模的重组洗牌阶段。”安邦高级研究员贺军表示。
小规模企业或倒闭
龙头企业受益最大
这份《通知》不仅公布了“多晶硅行业准入申请报告”表格,还介绍了申报材料经专家及相关检测机构复核、检查后,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委以公告形式发布符合准入条件的多晶硅企业名单。
除此以外,《通知》还将地方相关部门对第一批申请企业的核实意见报送“大限”定在了7月15日。
“这个《通知》其实就是今年工信部发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补充和完善,进一步严格明确了多晶硅产业的相关规定。”业内人士同时表示,这也意味着《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进一步落实,已关闭多时的多晶硅项目审批大门也将开闸。“一方面将遏制产能过剩和低端产能扩张,另一方面则放开了大企业扩产的‘禁令’,有利于大型多晶硅骨干生产企业做大做强。”
此外,准入条件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快达产以达到“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半导体级多晶硅项目规模大于1000吨/年”的相关指标,未来新上项目则会倾向于以较大产能规模申报。
准入政策的出台到“落地”,对于行业既有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构成普遍利好,已经成为共识。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准入政策释放出的明确信号是扶持优势企业、淘汰落后企业,因此,像保利协鑫(HK3800)、江苏中能、通威集团、保变天威(SH,600550)这样已达标企业,未来5年就可以借机加速扩张生产规模,在国内市场全面启动前占据有利位置。保利协鑫董事长朱共山告诉记者,“目前我们集团在徐州市贾汪区建成并网了20兆瓦光伏地面发电站项目,已成为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工程,该项目是我国迄今为止建成并网规模最大的地面太阳能发电站。”
上述人员分析,未来的市场竞争除了品牌以外,就是价格的竞争,目前中能、赛维的成本已近20美元/公斤,而中小企业的价格还高达70—80美元/公斤。
中能硅业创建四年
已成行业世界第三
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香港上市公司保利协鑫全资控股的高纯多晶硅生产企业。
时间倒退到5年前,集团传统能源产业发展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保利协鑫董事长朱共山却不顾主导团队提出“国内光伏产业才起步,多晶硅业还是欧美企业主控”的反对意见,指出“不但要涉足光伏领域,而且还要承担起推动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责任”。
朱共山的超前战略规划与急于从“传统能源”转型的徐州市政府不谋而合,于是,有着“建设世界一流环保能源企业”、打造世界绿色能源“新硅谷”理念的战略合作关系就此产生。
江苏中能硅业总经理蒋文武说:“眼光有多远企业走多远、视野有多宽企业做多大。”中能硅业自2006年落户江苏徐州,仅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多晶硅生产和研发基地,在产量、质量和成本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2010年底公司多晶硅产能就达到25000吨/年,多晶硅生产进入全面达产与稳产阶段。2010年12月多晶硅单月产量突破2000吨,目前每月产量超过2000吨。#p#分页标题#e#
“根据中国新能源发展初步规划,2020年总耗电15%将来自于新能源,其中太阳能预计达30GW以上。为实现光伏发电的1元电价上网,为太阳能技术惠及中国亿万百姓,我们保利协鑫集团将不懈努力。”朱共山说。
日前,刚刚从北京学习回来的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文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江苏中能硅业预计再经过三年的持续投入,将建成国际一流、技术领先的多晶硅生产和研发基地,逐步完善光伏产业上下游产业链。”
蒋文武说,除了为光伏产业提供原料,公司还为航空、电子等高科技产业提供高品质的半导体材料,带动中国光电产业发展壮大,“力争五年内在江苏徐州形成千亿元新能源产业群,铸就全球硅化学产业链龙头。”
“GCL”解决世界性难题
创新成竞争最重“砝码”
如何降低高能耗、控制高污染是摆在国内大型多晶硅企业面前一个绕不过去的槛。
“这个政策的出台给国内大型多晶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控制高能耗、降低高污染将会成为今后大型企业之间竞争的最大‘砝码’。”中国多晶硅创新产业联盟专家严大洲说。
“中国的企业要想在国内乃至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惟一的出路就是充分发挥自己企业的科技创新力量,让多晶硅产业主要能耗、物耗指标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蒋文武告诉记者。
多晶硅传统生产技术“西门子”法被多数企业所应用,然而,这个生产法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氯化氢、四氯化硅等中间副产物。如何解决这个制约多晶硅产业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成为了摆在江苏中能面前的一大难题。
从当初投资多晶硅建设突破被欧美巨头垄断的核心技术到今天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CL生产工艺及技术”,江苏中能硅业走出了一条“以世界一流企业为追赶目标,与世界一流企业并肩齐进,最终超越世界一流企业”的完美超越之路。
江苏中能就是通过技术改造全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CL”工艺法,目前共申请专利47项,已获授权19项,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承担国家、省级课题5项,内部立项兼储备研发课题十多项。蒋文武告诉记者,保利协鑫集团先后组建了美国GCL研发中心、江苏省科技厅多晶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五个研究机构。“GCL”工艺法使中能硅业在产能、工艺、质量、能耗、环境等方面处于全球同行业领先水平。
“我们依靠集团美国研发中心的技术支撑,自主研发氯氢化技术,将系统中产生的副产物四氯化硅全部转化为三氯氢硅回到系统循环利用。在还原、精馏、尾气分离三道工艺分别引进了国际上的尖端技术,同步实现了消化、创新、提高,而且实现整体设备大型化和95%国产化。”蒋文武介绍说。
“买卖”关系悄然转换
原料使用方成提供方
蒋文武表示,目前正实施中的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后,江苏中能硅业不仅可以做到原料自给自足,为集团光伏产业链延伸打牢基础,而且还向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尚德电力、阿特斯等国内外知名的太阳能企业提供七成以上市场上抢手的硅化学产品、高纯多晶硅原料,并缔结长期战略合作伙伴。这一“买”一“卖”,表面上是买卖关系转换,实质上是技术创新带来的生产方式的革命和成果。
目前公司80%以上装备实现国产化,生产一公斤多晶硅全流程电耗将控制在80度电以内,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0年公司多晶硅单位生产成本持续下降,2010年底已降至每公斤约28美元的水平,目前已降至22美元每公斤以下。公司主导生产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取得“江苏省2009年度第一批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多晶硅生产副产物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也成功获得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大力支持。
“不仅如此,我们还与国内同业者构建产业链技术创新联盟,整合各方面创新机体,形成市场需求为先导、自主创新和技术领先为目标、产业链为纽带、技术带头人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蒋文武说。#p#分页标题#e#
四年来,江苏中能与中国矿业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发展了多种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包括南京、徐州、常州等化工院校、徐州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和我们共同寻求合作办学的最佳途径,‘中能’班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实现校企双赢,我们的人才团队为中能硅业带来了最活跃的生产力。”蒋文武说。
近期,由江苏中能创办的国内首个在美国华盛顿州里奇兰市设立的相关学科全球科技研发中心、在国内与“211工程”重点院校中国矿业大学合作申报的省级创新平台“江苏省多晶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苏省氯氢化技术工程中心”分别被江苏省科技厅和江苏省发改委批准成立。
成为国际市场先驱
今后依然任重道远
《“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待批,“十二五”光伏发电装机总量目标已明确上调至10GW,较该规划初稿中的目标翻了一番。
作为新兴能源战略产业,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总体规模已经为世界瞩目,大国崛起的背景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地位的加速上升也给企业提供了强大支撑。但与此同时,也使得我国在新能源这种国家战略层面的高技术领域,成为发达国家的打压之域。
莫尼塔新兴产业分析师唐小东告诉记者,“短期内,避免欧洲国家市场大幅下滑是实现多晶硅市场平稳发展的必要条件;中期内,中国、美国为首的潜力市场崛起是支撑行业维持高速增长的关键;长期来看,光伏产业市场空间的彻底打开在于其发电成本降到与传统能源相当的水平。”
蒋文武告诉记者,“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我们认为中国的新兴行业同仁应合纵连横、携手前进,不能把国内同行当成竞争对手,我们更是冲向国际大市场的合作伙伴,是稳定健康发展民族光伏产业链的责任主体。”公司所属的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不断延伸扩展硅片业务,更好地服务于下游电池生产企业,并投资太阳能发电项目。
蒋文武表示,“我们只有通过市场集聚资本,以企业为主体,利用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组织对关键技术的重点攻关,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同时借助‘中国制造’的优势,才能在量和质上都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并在重点领域合力实现赶超世界水平。”
“我们现在已经做到了‘中国光伏看江苏、江苏光伏看中能’这样的一种口碑宣传,短短4年多时间我们就崛起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多晶硅企业,在今后与世界知名大企业相较量的时候,虽然有压力,可是我们有信心。”蒋文武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