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国际打造开放便捷的自贸区


 

  上海自贸试验区经过二年多的改革实践,在深化制度创新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在主动适应国际高水平投资和贸易服务体系的需要,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方面取得新突破。

  上海市政府日前举行的“五个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透露,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口岸监管部门积极探索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贸易监管制度,陆续推出了100多项创新举措,促进了区内货物、服务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

  32个相同数据项只需录入一次

  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在会上透露,“十二五”期间,上海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对标高标准的贸易投资新规则,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1.0版上线运行以来,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扩大到保税区所有物流企业。无纸化通关改革持续深化,2014年无纸化率达85.4%,较上一年提升了40.2%。全面推进关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三个一”)合作,监管效率进一步提升。

  企业通过一个平台、一张大表、一次性提交信息到多个监管部门,避免重复录入、多次提交,提高了申报准确性,降低了通关成本。

  来自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的资料显示:以货物通关申报为例,整合成申报大表后,报检报关数据减到103项,其中32个相同数据项,只需录入一次。

  上海单一窗口1.0版今年6月30日正式上线,截至10月底,在单一窗口平台开户各类企业已经超过1100家。通过申报大表进行报检报关作业约10万票(其中一线进出境备案2619票),检验检疫全申报系统实现整体切换,完成申报超过200万票;船舶申报覆盖主要船舶代理企业。

  会议透露,目前正在推进上海单一窗口2.0版建设,争取年内推出。

  进一步探索“境内关外”管理模式

  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是国际惯例,这种模式满足了商品无国界生产和全球分销运作的需要。上海海关借鉴国外经验,制定了监管方案和操作规范,把货物按状态分为保税货物、非保税货物、口岸货物,实行同仓存储、分类监管。

  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已从物流类企业扩大到加工贸易企业,国内货物入区参与配送模式试点已在9家试点企业开展常态运作,累计运作724票,涉及进出货值约人民币3.8亿元。“这项工作我们还在进一步深入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表示。

据悉,下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以保税区为先导,进一步探索“境内关外”的管理模式,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拓展洋山海运和机场空运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进一步缩短通关时间,大幅降低通关费用,提高口岸通关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