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解读国办《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记者 陈芳、姜辰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部署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长期以来,重大科技成果集中在国家层面,作为经济发展基础的县域,创新驱动力仍显不足。而这一意见出台,将强化科技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有利于破解县域创新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打造县域发展新引擎、培育增长新动能。
难点在县域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县域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县域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意见》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科技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打通从科技强、产业强到经济社会发展强的通道。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说:“科技是国之利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
科技部有关资料显示,与大中城市相比,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导致县域创新资源要素集聚难,难以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一些基层干部对创新工作的认识有差距,在有的县,科技部门得不到重视,有的甚至被边缘化。创新资金投入总量不大,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一些县域的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占GDP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意见》明确,以建设创新型县(市)和创新型乡镇为抓手,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县域创业格局,推动形成县域创新创业新热潮,促进县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专家表示,这意味着国家向区域创新体系的“末梢”发力,改变科技供给无法满足县域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
筑牢创新根基 收获“真金白银”
《意见》明确了县域发展“创新驱动、人才为先、需求导向、差异发展”四项原则。要求到2020年,“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为建成创新型国家筑牢根基”。
徐南平说,多年以来,我国县域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在实践中,一些县域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收获的也是“真金白银”。
浙江新昌,2016年研发经费占比GDP比重达4.45%,通过抓科技创新,既赢得了金山银山,也守住了绿水青山。经过10年努力,从一个污染大县转变为国家级生态县,跻身全国百强县。
为了更好地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一些省份根据县域需求和基层实践,在探索创新驱动发展上进行制度安排。江苏省积极推进“科技镇长团”模式,将科技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把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到乡镇。自2008年选派科技镇长团以来,江苏省已连续选派九批共4374名博士教授参加,覆盖全省102个县(市、区)。不仅为地方发展集聚人才力量,还促进科技和产业合作与融合。#p#分页标题#e#
广东推进“专业镇”模式。专业镇是具有广东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载体,也是广东省传统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主要集聚地。2016年广东省有413个专业镇,占广东省建制镇比例的26.1%;而GDP总量达到2.92万亿元,占广东省GDP的36.7%。其中,佛山、汕头专业镇经济贡献度均超过75%,成为了县域创新驱动的样本。
打通“毛细血管” 释放更多活力
徐南平指出,《意见》的出台,既是对新形势下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又是对基层典型成功经验的总结提升。有利于发挥科技创新在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和引领性作用,有利于打造县域发展新引擎、培育增长新动能,有利于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和重要意义。
《意见》部署了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八大任务。徐南平表示,这对县域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支持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型县(市)、创新型乡镇,抓好科技创新政策落地。
在“十三五”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我国将集中力量打通县域创新“毛细血管”,破解创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基层带来活力,为发展注入动能,为我国真正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