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园区升级大考:向低端GDP说不
自去年3月江苏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后,相关部委纷纷出台新规,江苏、河南、山东、江西等省份也对化工产业严厉整治,对化工园区瘦身。
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化工行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越来越大。而作为承载诸多企业的化工园区,一举一动更是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常州滨江化工园:破解化工围江难题
令常州人“爱恨交织”的滨江化工园区依江而立——这个曾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园区,同时也存在阻碍产业发展的痛点与环境保护的隐患。
作为常州市唯一的专业化工园区,常州滨江化工园重点发展芳烃、烯烃及下游终端产业链,重点扶持高品质精细化产业,重点布局百亿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推动转型,已迫在眉睫。常州新北区11.37平方公里的滨江化工园区内,目前共有化工生产企业84家、化工仓储企业8家。其中,沿江一公里内就有化工生产企业34家。
“新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下定决心,破解化工围江。” 常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滨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胥亚伟坦言,包括企业腾退拆迁费用、复绿费用等在内,今年政府将筹集45亿元资金“兜底”。为促进腾退企业员工本地再就业,常州滨江经开区还推出首批梳理的3500个新岗位,并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举办了今年园区首场专项招聘会。“围绕化工园区转型发展、沿江空间腾退复绿,我们算的是生态账、长远账和民生账。”胥亚伟说。
除了“临江化工”,常隆化工、金隆生物、永泰丰化工等企业,也已进入拆除复绿阶段,胜杰化工、武新制药等也签署了关闭搬迁协议。
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姜浩说,腾退过程中要将原有的“好苗子”留下来,拿出腾挪置换的空间助其转型。
诚达石化工业有限公司,便是一株存量“好苗子”。企业总经理吴钧说,“腾挪后,园区挤出的空间可为企业内迁发展、高起点谋划设施建设提供机遇。”搬迁重建后的诚达石化还将与园区另一家存量企业新阳科技构成更为紧密的上下游关系——新阳生产的苯乙烯将以管道输送的方式直抵诚达,一改车运化工原料的物流模式,极大降低运输过程的环保安全风险。
“像诚达石化与新阳科技通过腾退迁建实现供应链提升的做法,是园区转型升级的探索。另外,我们还要推动存量企业转型上市,力争以龙头企业助力园区转型。”姜浩说。
今年6月,江苏集萃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将在常州滨江化工园区揭牌。“常州近年来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产业上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新材料可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轨道交通等多种场景。”该研究院院长、常州启赋安泰董事长张晋华说,研究院的落户让园区产业含金量更足,不断聚集江苏、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
投资近50亿元的新创碳谷项目也将于近日签约。“打造创新链,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技术自主可控开新局;引进新创碳谷这一实体项目,则是产业链和价值链进一步延伸的体现。”姜浩说,未来,常州滨江化工园转型升级将聚焦头部企业、聚焦产业链、聚焦高质量,向特色化、高端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迈进。
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园:把低端项目拒之门外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秦王川东北部的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园,一排排白色的厂房排列有序,蜿蜒曲折的动力管道在骄阳下熠熠生辉。
产业园占地13000亩,规划建设600栋厂房,总投资超300亿元,重点发展高端化学品,主要包括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农药中间体、兽药中间体、日用化学品、信息化用品、化学试剂、化工新材料、催化剂、助剂和添加剂等9大类化学产品,引入进口替代、出口、国内急需紧缺以及更新换代等产品3000种以上。
“园区自2019年3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全面完工,2019年8月交付企业使用,大部分企业已完成施工,目前,已有74家企业入驻园区,预计年底前入驻企业达到120家。”说起园区项目建设,新区专精特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芳芳信心满满。
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昔日的低丘缓坡未利用地,有100多个项目密集落地,数十个开工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散布在一期东区近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上海康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从项目签约到开工建设,整个过程只花了两个月时间。”该公司副总经理梁新章说,“我们2019年6月份入驻园区,7月份开工建设,9月份三个车间主体成功封顶。这是我从业30多年来参与项目建设速度最快的一个。”
据介绍,该企业后续还要建设高性能工程新材料、新型液晶显示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高端医药及新型工程材料等一系列生产线。
“对于入园企业,我们有自己的一套项目准入门槛,在产业政策、税收强度、投资强度、建设规模、安全环保、自动化程度、发展前景、产业链衔接等方面均设立了科学合理、符合园区发展实际的准入标准。”李芳芳说,园区所有企业均按照石化规范标准设计施工,有效保障了入园项目的规范化管理运营。
正是严格、高标准的准入门槛把低端的项目和产品拒之门外,园区吸引了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甚至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的高精尖产品。
湖北宜都化工园: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见成效
车行湖北宜都化工园,一幅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展现开来,焊花溅射,塔吊飞舞,挖机奋臂,车辆穿梭,近4000名工人戴着口罩在工地上忙碌。
据了解,宜都化工园是湖北省重点化工园区,规划面积33.98平方公里,近期建设面积19.45平方公里。预计到203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5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100亿元以上。截至目前,宜都化工园入园重点产业项目共有35个,总投资超过370亿元,同时还建设交通、环保、循环化利用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13个。
“创新药、仿制药项目同时发力,项目投资大、技术含量高、自主研发能力强,企业发展前景广阔。”宜都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英伟介绍,2001年,东阳光集团成立宜都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东阳光在宜都正式起步。目前,在宜累计投资逾200亿元,现有员工9100余人。“今年1至3月,宜都基地实现销售收入58.84亿元,出口0.52亿美元,上缴税收3.52亿元。”
从化工园攻坚指挥部所在的募旗山上俯瞰,一个个正在抓紧建设的项目让人眼花缭乱,投资40亿元的华昊新材料主体厂房次第崛起,投资26亿元的星兴蓝天煤气项目罐塔耀眼,投资12亿元的新洋丰综合利用项目管网相联,投资11亿元的华阳化工紫外线吸收剂项目正在施工……
35个重点产业项目摆开擂台,誓要把因疫情影响的工期抢回来。目前,华阳化工两个主体车间已经封顶,5月底开始安装生产设备,力争9月底投产;兴发宜都绿色生态产业园合成氨项目也可实现年内建成投产。(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