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传统节日民俗之春节(一)
本章所述节日风俗,主要是指传统节日,新兴节日从略。民族传统节日有全国共性特征,也有地方各自特色。节日的起源,包括图腾崇拜、农耕时令、宗教信仰、社会事件、历史人物等因素,为避免篇幅过长,对起源只作简介;节日时令顺序、物候变化等自然因素,也不多述;春节和元宵为节俗之基,最具代表性,故较详记录;深入调查,认真厘清,是为了保持纯粹的乳山风貌,以区域为节点,折射出中华大民俗的传承情况。
第一节 春节
春节一词始于商朝,万年创历法成功后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请国君定个节。”国君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商代元旦是十月初一,他们所说的春节,其意义与当代不完全相同。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自周朝起,春节才开始叫年。年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最具中华人文特征、最具民族凝聚力的节日;象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欢乐喜庆、幸福团圆、兴旺发达、和顺吉祥。在日常用语中,春节是指除夕到初二这三天;而过年则是个节日群,节中有节,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都是过年。过了腊八,年味就开始浓起来。家家缝制新衣、磨面碾米、采办年货。村戏秧歌也在加紧排练。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都在盼年、忙年、过年。盼年是孩子们的事,旧时衣食不丰,盼望穿新衣、吃好饭、放鞭炮、随便玩。
◎备年
赶年集 年三十之前的3个集,叫年集,如果含三十当天,年集是三个半。大年三十上午各个集都开市,因中午大家要赶回家过年,故叫半日集或半截子集。年集上的物资最全、赶集的人最多。人们要置办的年货,穿着方面有成衣、布料、帽子、围巾、鞋袜等,食品方面有米面、鱼、肉、粉条、大枣、糖类、桃酥饼干、油盐酱醋茶等,日常用品有筷碗盆罐、碟盘壶盅、炕席笸箩、扫帚笤帚、肥皂香皂、胭脂粉、雪花膏、照脸镜子等,节庆用品有年画对联、灶神财神、礼花鞭炮等,祭祀用品有蜡烛、高香、纸墩等,来年生产用具有犁耙筐篓、锄镰锨镢等。人们讲究“年新”,过年时,要穿新衣服、戴新帽、穿新鞋,餐具也要换新的,寓意有个新的开始。至20世纪末,商铺满街,年集功能弱化。
除尘 除尘是年终的卫生大扫除活动。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迎春除尘的风俗。尘与陈谐音,除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用意是把晦气扫出门、迎接新福运。家家户户都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清除室内尘垢,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除尘要在立春前进行,年前打春,再忙也得赶在立春前除尘,防止把新春的气息给打扫出去。春节前几天,人人都要洗澡,其寓意与除尘相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那是胶东之外的民俗,邑内除小年是二十三之外,其他俗项并没有日期规定。
◎祭灶
祭灶是过小年的主要祭祀形式,家庭意义重大。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把灶底草灰掏净,灶台粉刷一新,黄昏时进行祭灶。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祭灶时成年女子要避开。据传嫦娥和灶王均是相貌很好的人,异性不去靠前,即男女避嫌也。灶码头多是贴在东锅台上方的墙上,其上端是画,画着南天门,中间是灶王爷、灶王奶,两边各有一匹马,两马对着头朝南天门奔跑,这是他们的坐骑;灶码头的下端是日历表,表中还标明财神、福神、喜神、太岁等神煞在新一年中所处的方位,春节迎神及平日有事拜祭,要朝其方向;另外,还注明了年内是几龙取水,一龙取水年景最好,多龙取水旱涝不匀,谣曰:“人多乱,龙多旱,媳妇多了婆办饭。”祭灶要摆供品,供饽饽、米饭、年糕、水饺、糖瓜、果品、酒糟等,供酒糟是为了让灶王爷吃下后醉沉沉的,不能说家里的坏话。上香3柱、发纸后,把旧灶码头揭下来,给灶王爷的嘴抹上蜜或糖(使他嘴甜),点火烧掉,叫升灶码头。这时要磕头祷告:“请灶神上天多说好话,回来多带福祥。”升灶码时,要同时烧掉用纸叠成的水桶和一些草料;也可在祷告时指着旁边的实物说:“请灶王爷带上水桶和草料,路上喂马用。”上车饺子下车面,小年晚上吃饺子,为灶神送行。灶王爷到天庭的时间是六七天,述职后他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年三十晚上为其他神引路,结伴降临人间。三十晚上,把新灶码头放到粮囤上搁一会儿,再贴到旧灶码头的位置上,请灶王爷归位。其他神过了年就回去,灶神则继续住下来。
灶神的原型有黄帝、炎帝、火神祝融氏、颛顼之子穷蝉、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玉帝小闺女的女婿、汇报人间善恶的小神张单、听信谗言而休贤妻的张郎、民间会盘灶的瓦匠张奎等,百姓不管俗源起于何时何地何人,因灶神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从前家家户户都祭灶。
灶码有写作灶玛的,然而,笔者一直喜欢写成灶码,旧时灶码头下面印有日历,儿童们多是看着灶码学会了识中文数码的。
◎忙年事
蒸饽饽 腊月二十七八,家家蒸年饽、蒸年糕、蒸年包、蒸供儿。把年饽饽蒸成龙、凤、圣鸡(圣鸡也多为凤凰造型,留待二月二吃)、圣虫(蜥蜴造型,用于放在粮囤里)、桃子、石榴、元宝等形状,脊背上起鼻儿,穿上红枣瓣或嵌插全枣。旧时乳山最兴蒸面鱼、面果子,即用饽饽盏(类似七月七的小果盏,但比小果盏大)填满面塑型,磕出来的鲤鱼、桃子等,造型很美观。年糕是用黏米面、黏玉米面揉成团,再用面包起来蒸熟。过年不可没有年糕,取年年高之意。年包有豆包、菜包两种,豆包是豆沙馅的,寓意团圆;菜包是菜馅的,寓意财宝。有些家庭还会做一些油炸面食,如麻花(生活节节高)、佛手(佛福保佑)等。上供用的祭品饽饽有两样,一种是不嵌枣的团圆饽饽,大小各蒸10个;一种是嵌大枣的枣饽饽,大小也是各10个。小的叫天地供儿,放在天地棚里供天地神,每个用干面200~300克;大的叫家常供儿,放在神主前祭祖,每个要用干面1000~2500克(蒸时用笼屉加高锅盖)。所有的年饽饽,顶上都要点上红点。饽饽点是一种木制的用具,一头粗,一头细,粗头雕刻着梅花、团花寿字等图案。蒸熟掀锅之际,用饽饽点蘸着食用红色素逐个盖印,年饽饽顿时就绽放出喜气的表情。
贴窗花 20世纪中期以前,临近年三十的前两天,家家户户剪窗花、贴窗花。曾有人考证窗花的起源,一说是人们受到冬天窗上冰凌花的启发、一说是人们受到建筑上雕梁画栋的启示。宋代以前的人习惯在立春那天贴窗花,以花报春到、以花迎春来。后来随着春节概念的逐步强化,人们不再机械地把迎春定在立春当日,而改在了春节贴窗花。心灵手巧的女人心中有图画,剪窗花根本不用事先画样,叠起彩纸,麻麻利利就剪出来了。以前的窗花多讲究成双成对,就是两张红纸叠在一起,剪子一路下来,能剪出两张一模一样的图案。如花鸟鱼蝶,一边一个,分贴在窗上,追求一种对称美。也有在窗中间贴一张大的,但图案比较复杂,主画四周要有衬托图案及汉字。当然还得注意留白,那些线条外的空白区,是保证室内采光的。行家评论窗花,有南雕北剪一说。说南方的窗花图案细密,有的地方剪刀剪不了,要用刻刀镂空;北方的窗花简捷粗犷,只用剪子就行了。乳山的窗花,这两种风格的都有。常见的窗花图案有八方进财、财神临门、连年有余、春回大地、梅花报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农事耕收、渔船满载、戏剧人物、神话故事、花鸟虫鱼、十二生肖、古钱图案、寿字图案等。有的家庭除了剪窗花之外,还要剪墙花、棚花、镜花、屏风花、灯笼花、门楣花、照壁花等。真是窗花引领春潮、百花齐庆佳节。 (辛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