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乳娘来寻亲 古稀老人忆母恩



有一种真爱,与血缘无关,却感天动地;有一种深情,仅数载相处,却醇厚绵长;有一种大义,叫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它们的共同主角是胶东乳娘。

70多年前,为抚养无法随军的烈士遗孤和八路军子女,胶东行署创办了胶东育儿所。此后10年间,300多名乳娘含辛茹苦抚养了革命后代1000多人,敌人残酷“扫荡”,孩子无一损失,可怕瘟疫流行,孩子无一夭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乳娘们用自己的乳汁喂养着一个个嗷嗷待哺的幼儿,也表达和延续着胶东老区革命人民对前方将士的敬仰和大爱。

70年来,不断有当年在育儿所长大的孩子回来寻亲,了却当面感谢乳娘及其家人养育之恩的夙愿。而如今,他们都已是古稀老人,心中对乳山对乳娘的那份思念和牵挂却从未改变。不久前,6名当年的孩子相约齐聚乳山,寻找母亲,也寻找70年岁月烟尘中渐行渐远的那份母爱。

聊城老人乳山情

“这些年,无论住在哪里,乳山都是我心中永远的家,都让我日思夜想。”73岁的聊城老人司晓星感慨地说道。

司晓星的父亲是司绍基,曾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六十一团团长,后来参加了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威海起义和雷神庙战斗,并先后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出生于1943年的司晓星1岁左右就被送到了崖子镇东凤凰崖村村民杨兴田(音)家寄养,后来进入胶东育儿所学习和生活,直到1954年被父亲几经周折在文登烈士学校找到。

因为出生在战争年代,司晓星至今不知道自己确切的生日,只听父母讲大概是树上结杏子时候,后来就干脆把她的生日改为10月1日国庆节这天。在乳山生活和学习的日子是司晓星最幸福快乐的一段记忆,通过父母的讲述,司晓星知道“父亲”杨兴田(音)近40岁年纪,家里收拾得很干净,也没有别的孩子,每天都有人寸步不离地跟着照顾司晓星。司晓星比亲生弟弟仅大1岁,从小没有吃过多少奶,因此身体虚弱,还患上了败血症,至今在额头和下巴处还有几个伤疤。

后来去了育儿所,司晓星才知道自己和身边的小朋友们一样,亲生父母都参加革命去了前线打仗,于是她晚上抱着母亲留下的一只红边白手绢睡觉,白天看到街上长得漂亮的女子和帅气的男子,就在想会不会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在育儿所,孩子们最近的亲人就是乳娘和阿姨们,有村里的乳娘去育儿所看望曾照顾过的孩子,其他孩子也都像过节一样高兴,甚至可以吃到平日很少见的苹果和鸡蛋。这些稀罕吃食育儿所一般是没有的,前方打了胜仗,偶尔会送些战利品到育儿所,除了苹果、鸡蛋,还会有面包和罐头等,六一儿童节发奖品,还会有文具、玩具等。司晓星记得杨兴田(音)也曾去育儿所看望过她,带了不少东西,临别时杨兴田(音)还哭了一场。

1952年到1954年,司绍基多次来乳山寻找司晓星,并经各级组织帮忙联系,最后在文登找到了女儿。也就在那时,司晓星才知道自己还有个弟弟叫司晓光,和自己一样也在育儿所长大。见到司晓星,司绍基高兴地一个巴掌拍到司晓星后背上,却给她留下了近二十年的心理阴影。在司晓星的印象中,无论在杨兴田(音)家中,还是在育儿所,无论她多调皮捣蛋,都从来没人对她说过一句重话,更不要说大声呵斥。这个刚相认的父亲第一次见面就打了她,让她心里很不舒服,后来司晓星自己做了母亲,才明白了当年父亲那一巴掌,是一名军人对子女表达喜爱之情的独特方式。

虽然回到了父母身边,司晓星仍对乳山对胶东育儿所念念不忘。每逢听到看到乳山的消息,她都激动不已,一直喜欢吃的海鲜,带给她的也是乳山特有的味道。带着对乳山深深的眷恋,司晓星曾跟着房地产公司的看房车来到乳山,希望可以购置一套房子定居下来养老,无奈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户型,才将终老乳山的梦想暂时搁置。2000年,58岁的司晓星还沿着父辈参加革命战斗的足迹,牟平、乳山、文登一路寻来,以期访察到当年育儿所的乳娘和小朋友们,但由于线索很少基本无果。2009年,身体一直不好的司晓星一度病危,她郑重叮嘱家人们将她的骨灰沿着乳山的海岸线撒一圈,生前不能回乳山定居,身后也要魂归故土。

在司晓星家门口,总放着一个收拾好的小箱子,里面装着当年的老照片、老资料,她说只要条件允许,就随时出发去寻找自己的根。于是这个金秋,她在女儿陪同下,开启了乳山寻根之旅。“从小到大,不知道听她念叨过乳山多少次,胶东育儿所的许多故事我们也都耳熟能详,来乳山,是寻根,更是圆梦,圆一个做了70多年的梦。”司晓星的女儿田宇说。

思念飘过70年

近70年来,和司晓星一样对乳山念念不忘的还有不少其他育儿所长大的孩子。70年来,思念像一根柔韧的红线,将他们和乳山这个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级工程师徐永斌就是其中之一。1943年,因为父母上了战场,徐永斌被留在了崖子镇西涝口村,是乳娘的奶水把他养大,直到1949年解放跟随父母回到北京。在今年的抗战胜利日阅兵式上,就有徐永斌参与研发的尖端武器在天安门接受全国人民检阅中。徐永斌说,没有乳娘,他没有机会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奋斗。

青岛市的宋玉芳今年70岁。1945年,她刚出生才3个月,就被父母送到了我党在解放区成立的胶东育儿所由乳母照料,从此在育儿所度过了长达8年的童年时光。两年后,宋玉芳出生刚2个月的妹妹宋玉芝也被送到了那里。“我们的父母上前线打仗,后方的百姓养育我们姐妹俩长大,军爱民、民拥军,我们早已是血脉相连的亲人。”每念及此,宋玉芳都是泪光盈盈。

安徽蚌埠的段桂芳和姐姐也是在育儿所长大,段桂芳当年还和宋玉芳在一个班级。段桂芳比宋玉芳离开育儿所稍晚,临别曾和阿姨合影留念,并把照片珍藏至今。段桂芳的姐姐已于前几年不幸去世,段桂芳自己身体也不好,上山下乡时曾染上血吸虫病,久治不愈。段桂芳告诉记者,当时离开育儿所时,心里是非常难过的,感觉朝夕相处多年的阿姨不要自己了。虽然和姐姐一起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但姐妹俩对乳娘和阿姨的思念从未停止过。

烟台的李丽惠随身携带着一本泛黄的寻亲日记,记录了她50年来寻找乳娘的经历。李丽惠也是很小就被送进了育儿所,育儿所解散后,由于没有找到李丽惠的父母,她被烟台的一对夫妻收养。至今,李丽惠的父母仍音讯全无,但她表示,自己现在别的不想,就想当年育儿所的这些小朋友什么时候能够聚在一块儿,一起回乳山看看。在她心里,父母就在乳山的山山水水间,就是哺育自己长大的乳山这片热土。

远在秦淮河畔的梁恒力收拾行囊自驾千里,赶到乳山与大家团聚。今年72岁的梁恒力,父亲当年是胶东区党委组织部长,她家四姐妹都是在冯家镇高家台村乳娘的怀抱里长大的。她说:“我的亲生母亲来看望我的时候,乳娘跟我说叫妈妈,我心里想你就是我的妈妈,这个(亲妈)是外面妈妈,这个(乳娘)才是家里妈妈。”近70年来,虽然跟随父母辗转南京上海等地,但“家里的妈妈”一直埋在心底。前不久,梁恒力通过电视寻亲找到了乳娘的孩子,“我没有哥哥,只有姐姐,但我现在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了,我赚了。”梁恒力说:“我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在乳娘身边或者育儿所生活多年,多年后终于实现乳山行,实现了到乳山探亲的愿望。”

中秋节的聚会

目前,当年育儿所的乳娘和阿姨们大都已经过世,家住我市黎明小区的王占梅曾是胶东育儿所的保育员,她自然而然成为大家心目中日思夜想的母亲代表。今年中秋节,王占梅和大家共聚一堂,聊往事、叙亲情、吃月饼、唱儿歌,现场一派其乐融融,充满了亲情和感动。

王占梅已经86岁,但耳聪目明,对育儿所的许多往事记忆犹新,并经常做梦梦见当年育儿所的孩子们。爱利、小林、胜利、可平(音)、家明(音)等孩子的名字,王占梅至今张口就来。最常闯入王占梅梦乡的是一个叫家明(音)的孩子,王占梅告诉记者,这个孩子体弱,是当时育儿所的重点照顾对象,多年来也最让她牵挂,不知道孩子后来身体好些没有。孩子的父母来接时,王占梅负责帮孩子收拾衣服行李,心里五味杂陈,一边为孩子找到父母高兴,一边又为和孩子分开不知何日相见而难过。一晃几十年,王占梅至今过着平淡的生活,好几个当年育儿所的孩子都曾回来看望,和她一起回味战争年代物质清贫却精神富足的岁月,她说:“比比那些牺牲了的烈士,我幸福多了……”

聚会现场选在东方大厦的中餐厅,桌上摆着鲜花,背后大屏幕上是花团锦簇的中秋字样和月饼图案,充满了佳节团圆的喜庆祥和。王占梅一出现在餐厅门口,几名老人纷纷站起来疾步过去相迎,一个个和王占梅紧紧拥抱、喜极而泣。头发花白的母亲和双鬓染霜的儿女们亲热地围坐一起,一如70年前,风华正茂的阿姨领着一群年幼的孩子讲故事、做游戏。

司晓星拿出1000元现金和带来的聊城特产阿胶给王占梅:“王阿姨,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我还记得您当时是育儿所最年轻的阿姨,谢谢您!”王占梅眼眶湿润了,竭力推辞现金和礼品,她微笑着说:“你们能来乳山看看,我就很知足了,看着你们都过得好,我也就放心了。”梁恒力的家人端来一盘月饼放到王占梅面前,王占梅示意大家吃,宋玉芳马上拿起一块送到王占梅的嘴边:“娘您先吃,尊老爱幼,这是咱育儿所的老规矩!”

聚会中,王占梅还和大家一起唱起当年育儿所的《摇篮曲》:弟弟疲倦了,眼睛笑,眼睛笑,要睡觉;妈妈坐在摇篮边,把摇篮摇;我的小宝宝,安安稳稳来睡觉;今天睡得好,明天起得早;花园里面栽个大葡萄……席间,大家纷纷合影留念,并相互交换联系方式和通讯地址,相约下次还在乳山相聚,还来看望母亲。

宋玉芳之前曾两度来过乳山,并参加过央视及我市电视台红色回忆相关节目录制。这次聚会,她把节目录制的光盘每个人送了一份,希望大家带回去好好保存,并留给子孙后代,让乳山和乳娘的大爱精神永远流传下去。

永远的怀念

种下长青树。巍巍大乳山,像慈祥的母亲,张开怀抱迎接归来的孩子。9月23日,6位老人来到大乳山脚下,手持铁锨、水桶亲自刨坑、正苗、培土、浇水,栽下一棵棵小柏树,也栽下了母爱长青母恩长存的美好祈愿。司晓星还先后栽了两棵树,说另一棵是替弟弟司晓光所栽。老人们大都已年过七旬,植树过程中却努力身体力行,个个干得热火朝天,甚至不舍得让别人代劳,更不舍得休息一会儿。很快六七株小柏树栽好了,在秋日暖阳的照耀下随风舞动枝条,远远望去像一个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又像忠诚守卫母亲山的卫兵。种完树,老人们还为敬母林立下一块标牌,并一起向标牌鞠躬致敬。李丽惠说:“这是一颗感恩的树,以后我要带着我的儿子孙子,年年来看它。”梁恒力由衷地讲到:“这个母亲林代表了我的三个妈妈,我亲生的母亲为了中国的解放,把我寄养在老百姓家里,我后面的两个妈妈(乳娘)养育了我,她们把我培养长大成人,这个养育之恩是我一生都无法报答的。”宋玉芳表示待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敬母林也将成为大乳山脚下一道美丽的风景,有机会她会带亲朋好友组团来旅游,向他们展示乳山的大好风光。临走时,宋玉芳还反复叮嘱景区工作人员帮忙勤浇水。

祭拜寄哀思。沿着崖子镇东凤凰崖村崎岖的山间小路,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持花束翻上一座荒草萋萋的山坡,来到乳娘姜明真长眠的地方。作为一名普通的胶东妇女,姜明真在战争年代先后哺育了4名八路军的孩子。1942年,26岁的姜明真领来了第一个孩子福星,孩子才刚满8个月,姜明真给自己的孩子断了奶,留出乳汁给小福星吃。这年冬天,日军对马石山革命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拉网”式大扫荡,姜明真为了保护小福星,毅然把自己的孩子独自留在了一个山洞里,在鬼子扫荡的狂轰乱炸中,姜明真的孩子不幸夭折了。强忍着失去亲生骨肉的悲痛,姜明真把所有母爱全部倾注在小福星身上,直到小福星三岁时由其亲生父母领走。在这之后,姜明真又先后抚养了三名八路军子女,自己的三个孩子却因战乱或贫病而先后夭折。在姜明真墓前,几位老人鞠躬、献花,将对自己乳娘的无限哀思化作对姜明真老人的深深敬仰。

看望乳娘后人。梁恒力终于回到了让她魂牵梦绕的小山村—冯家镇高家台村,这是她四姐妹生长的地方,也是她们的父母战斗过的地方。哺乳自己长大的乳娘李青芝已经辞世,当年一起玩耍的乳娘的孩子们也已白发苍苍,坐上记忆中的大土炕,不变的还是那份一奶同胞的思念与牵挂。在一座老房子门前,梁恒力驻足良久,感慨万千:“这个房子我生下来就住在这儿,我姐姐和妹妹也在这出生,李青芝妈妈全家人都在这里住过,当时这房子这么小?怎么住得了这么多人,乳娘一家奉献了所有……”梁恒力告诉记者,自己姐姐在5个月大的时候得了天花,当时乳娘的孩子也得天花,结果姐姐后来活了下来,乳娘的孩子去世了,自己姐妹们一直对乳娘感激不尽。据乳娘李青芝的孙子高玉良回忆,当时乳娘就说,咱自己的孩子多,死几个也没事,要保住人家革命的后代。很难想象,在民族大义面前,一个母亲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需要怎样的心胸和气度,又吞下了多少泪水和苦水?为了表示对乳娘一家的感怀之情,梁恒力为乳娘一家带去了礼品和慰问金,并邀请全家人到市区聚餐,相约经常走动,一生一世做亲人。(孔俊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