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大饽饽 蒸出好彩头
“来来来,看我捏的小元宝像不像?”“不错不错,你捏元宝我就来捏个葫芦吧”……1月17日,记者还没进下初镇下初村谭翠蓉家,就听屋里传出阵阵爽朗的笑语,进门才知道,是几位婶子、大嫂儿聚在热炕上蒸花饽饽呢。
在乳山,过年蒸饽饽,是每家每户的头等大事。正月里,一般就用这些饽饽作为主食招待客人,这饽饽既代表了这一家人对来年的祈望和对客人的祝愿,更直观地体现了家庭主妇的贤惠和灵巧,所以,每位妇女都在这不起眼的白面团上暗暗较劲,用灵巧的双手翻出各种花样,谁都想让来年的日子有个“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
一盆已经发好的面被几人倒在案板上,两刀分成四块大家一人一块面娴熟地揉着,巧手上下翻飞,不一会儿粗糙粘手的面块就被揉抟成一个个圆滑的面球。妇女们用手或压或捏或按,对面球进行二次加工,再借助剪刀、竹签等工具修整,点缀红枣、豆子做眼睛和鼻孔,栩栩如生的形象跃然手中。经过十几二十分钟“醒面”后,将其放到大锅的蒸帘之上,一灶旺火让面香四溢,使饽饽都咧开嘴笑。揭开锅盖,用筷子头沾染食用色素点上五颜六色图个好彩头。“龙凤呈祥”“石榴花开”“大枣饽饽”“老虎”“白兔”“猪头”“刺猬”“聚宝盆”“佛手”“寿桃”“元宝”应有尽有,堪比工艺品。主妇们恨不得双手蒸出的饽饽包含天地间的一切吉祥如意。每次这些小玩意儿都深得孩子们的喜爱,争争抢抢,每人兜里都装着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吉祥物”,时常捧出来看看,但又不忍吃掉,一直能放到不能再放了,才依依不舍地把它啃了。
“从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学习蒸饽饽,母亲说在以前艰苦的年代,妇女们用自己的智慧把吉祥灌注在饽饽中,一直延续到如今,这是个传统,不能丢。”姜翠英说。如今,饽饽成了乳山人过年过节必吃的一种食品。对于地道的乳山人来说,逢年过节一锅漂亮大饽饽是别的什么也替代不了的。
凡是吃过乳山大饽饽的人,都是不会轻易忘掉它的笑口模样以及香甜耐嚼的味道。现在它也跟上潮流,随着农村妇女的创业和淘宝电商的发展,乳山大饽饽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更多品种、更多式样的花饽饽被智慧的乳山妇女们创造出来,一块看似普通的面团,经过工人的巧手制作,眨眼工夫变成刺猬、石榴、桃子、葫芦、老虎等各种各样逼真的造型。花样面食受到了客户的欢迎,也增加了订单的数量。在这些订单中,不仅有本地客户,也有许多外地客户当作年后走亲戚访友的礼品。
乳山大饽饽,已经从胶东走向全国。不管工艺再怎么变,唯一不变的是,希望的田野上,麦香里,回味绵绝的悠长乡情。(宋晓宁 孙筱筱)